当校园里的银杏叶再次染上金黄,丹溪楼的试剂瓶在阳光下闪烁微光,我知道,贵州中医药大学六十载的岁月长河里,又多了一圈属于我们的青春涟漪。作为药学专业的学子,在“厚德明志,笃学力行”的校训滋养下,我见证着母校的发展,也在药学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向。
“医乃仁术,药为医用。”初入贵州中医药大学,我便被校园里浓厚的中医药氛围所感染。漫步校园,“杏林” 意象随处可见,让我想起董奉 “杏林春暖” 的典故,那是医者仁心、济世救人的象征,也悄然传递着药学人守护健康的使命。虽然我所学的是药学专业,而非中药学,但这里独特的中医药文化底蕴,却为药学学习增添了别样的色彩。记得第一次走进丹溪楼,那些精密的仪器、排列整齐的试剂瓶,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药学世界的奥秘。实验课上,第一次称量药品、操作仪器,我体会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每一次精准配液、观察反应,都似在重演古代药师尝试炮制新药的过程,虽场景不同,对 “严谨” 的追求一脉相承。贵中医给予的,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让我们站在中医药与现代药学交融的平台,开启逐梦征程。
六十载积淀的文化,如春雨润物,滋养着药学学子成长。“厚德明志,笃学力行” 的校训,时刻提醒我们,做药学人,先修德。就像古代医家重视 “德” 为先,药王孙思邈以 “大医精诚” 要求自身,我们也需将 “关爱生命、守护健康” 作为职业底色,这是贵中医赋予的精神指引。在课堂上,老师们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更教导我们要具备医者的仁心与担当。社团活动里,药学相关社团组织的实践、交流,让理论落地。我们开展健康科普,将药学知识传递给更多人。这些经历,恰似古代药师走街串巷治病救人,虽形式转变,服务大众、传播药学价值的内核不变。在贵中医,我们不只是学习书本知识,更是在实践中领悟药学的意义,让青春与专业成长同频共振。
药学专业的我们,未来虽不一定直接问诊治病,但所研发、生产、监管的药物,却关乎无数患者的健康。这种责任感,从踏入校园的那一刻起,便深深扎根在心底。校园里的苗医药博物馆,也成为我课余常去的地方。在这里,我认识了许多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虽然药学专业更侧重于药物的化学合成、制剂研发等现代手段,但了解这些天然药物的来源,让我对药物有了更全面的认知,也感受到中医药文化与现代药学的奇妙关联。
站在学校建校60周年的节点回望,前辈们在药学及中医药领域的耕耘,为我们铺就前行之路。六十年来,学校培养无数人才,在药物研发、药品监管、临床药学等岗位发光发热。正如《论语》所言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身为贵中医药学学子,肩负传承与创新使命,任重道远。
未来,在贵中医的学习时光里,我期待深入钻研专业。从药物化学中剖析结构与活性关系,到药剂学里探索如何让药物更高效递送,再到药理学研究药物作用机制,每一步都渴望在贵中医的平台上,借助学校的科研资源、师资力量,突破知识边界。我憧憬参与学校的药学科研项目,哪怕从基础工作做起,也想为探索新的药物靶点、研发更安全有效的药物贡献力量,就像古代药农采药、药师制药,为治病救人添砖加瓦。
六十载,贵中医的精神与文化,靠一代又一代人传承。对于我们药学学生,传承,是接过前辈的接力棒,以青春之我,续写药学篇章。
传承,是传承 “严谨求实” 的态度。古代药师称重配药、记录药性,容不得半点差错;而今,我们在实验室做研究、未来在药企生产药品,同样需秉持这份态度。贵中医教给我们的知识与技能,是传承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传承那份对药学事业的敬畏与执着,让 “精准、负责” 成为药学人的标签。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在贵中医建校60周年之际,身为药学专业大一学生,我愿以青春为笔,以校园杏林文化为墨,在药学逐梦路上,书写成长;以专业所学为舟,以学校六十载积淀为帆,在守护健康的征程中,乘风破浪。让贵中医的精神,在药学青春里延续;让药学的力量,为贵中医新甲子华章添彩,共谱 “杏林逐梦展风华,岐黄赓续谱新章” 的动人旋律!
学生组:单艺
药学院2024级药学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