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贵中医的故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天地 -> 我和贵中医的故事

杏脉承光,岐黄永续 ——记我在贵中医的求学之旅

信息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25-09-26

清晨微凉,道满金黄,落木千山,赓续岐黄。

    我捧着《中医基础理论》从杏林经过,一片飘落的叶子恰好覆在"阴阳交感"的章节上——这恰似母校给我的馈赠,将千年智慧如秋叶化泥般,默默滋养着每个学子的成长。

记得初入校园那天,我站在镌刻着贵州中医药大学六个大字的校名石前,指尖轻抚过石面上深浅不一的纹路。这些历经风雨的刻痕,如同老中医掌心的脉纹,记录着六十载春秋的积淀。那时的我如同药圃里一株懵懂的幼苗,尚不知阴阳五行如何在人体内运行流转。直到在岐黄广场的青铜雕像前驻足,看见黄帝躬身求教的谦逊与岐伯拈须讲授的从容,才懂得医乃仁术的真谛。护理学院前的南丁格尔雕像永远定格在提灯照夜的瞬间,青铜裙摆的褶皱里,藏着无数护理学子被点亮的初心。

《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啊,就像一座错综复杂的迷宫,让我在里面几度徘徊,找不到方向。直到有一次课,董老师在黑板上挥毫写下了“天人相应”四个大字,那苍劲有力的笔触,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为我指明了前行的道路。董老师的板书十分精彩,他从《素问》里的“四气调神”讲起,将古代的养生智慧娓娓道来,接着又延伸到了贵州苗医那独特的“三界论”。深秋的医古文课堂总像一幅水墨长卷龙老师身着朴素的衣衫,站在讲台上,声情并茂地讲解着《大医精诚》。他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仿佛带着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将我们带到了那个古老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医学世界。窗外的银杏树,叶子渐渐由绿变黄,在秋风中纷纷扬扬地飘落,就像下起了一场金色的箔雨。当龙老师读到“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时,那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医者仁心,如同温暖的阳光,洒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上。那一刻,现代医学教育所强调的专业素养,与传统医德所倡导的人文关怀,在阳光的照耀下,奇妙地交融在一起,就像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一样,产生了强大的能量,滋养着我们的心灵。

在针灸实训课上,老师教导我们“持针如持心”,还引用了《灵枢》里的“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刚开始练习针刺合谷穴时,我的手颤抖得像风中的秋叶,怎么都稳不住。老师并不着急,他轻轻地握住我的手腕,耐心地帮我寻找合谷穴的位置,一边操作一边说:“进针的时候要像露珠滚落荷叶一样,轻柔而自然,感受经气自然的流向。”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渐渐明白了,针灸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心性的修炼,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

临床见习的第一课,让我永远铭刻在心。老师静静地坐在患者身旁,三指轻轻搭在患者的腕间,神情专注而沉稳。突然,他转头问我:“脉象如琴弦紧绷,该当如何?”我一时语塞,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老师见状,轻声吟诵起《黄帝内经》里的经文:“木郁达之,火郁发之……”然后,他在处方笺上写下了疏肝解郁的四逆散。那沉稳的诵读声和处方笺上的字迹,共同诠释着“医者意也”的奥妙,让我对中医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认识。

母校最珍贵的教导,其实就藏在这些看似平凡的细节里。实验室里彻夜不熄的灯光,映照着师生们严谨的治学态度;药圃中草木的荣枯变化,诠释着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门诊部里此起彼伏的“大夫”声,传递着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和依赖。

当夕照为图书馆披上琥珀色的光晕,我总爱在岐黄像前静坐沉思。青铜衣袂间的斑驳光影,恍若老师演示拔罐时留在患者背上的紫红印记——那是时光在中医药文化上钤盖的邮戳,而我们这一代,正是被时光装订成册的活态《黄帝内经》,每一页都浸透着甲子的沉香。

此刻站在六十周年校庆的节点回望,教学楼前的树又添新轮,再披戎装。这生生不息的轮回里,每一片新叶都在续写甲子春秋的基因密码传承着中医药文化的辉煌!

展望未来,我仿佛看见贵州中医药大学这座巍巍学府,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新时代。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浪潮中,我坚信母校必将培养出更多兼具传统底蕴和创新精神的岐黄传人。而我,也将以青春之我,在这片杏林中继续扎根生长,终有一日能如校园里那些参天古木般,成为守护人民健康的栋梁之材。

六十年栉风沐雨,一甲子春华秋实,“厚德明志,笃学力行”是母校的殷殷嘱托,青春之我、大义之我定然不负嘱托。我们,立下铮铮誓言,我们,与母校共同执笔,我们,深深念着贵中医,在灿烂阳光下,在悠悠杏林里,续写新时代的岐黄华章!

姓名:代菲菲

组别:学生组

所在单位:贵州中医药大学大学生防艾志愿者协会

日期:2025年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