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贵中医的故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天地 -> 我和贵中医的故事

杏林中医梦,逐梦贵中医

信息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25-09-26

六十载风雨兼程,一甲子薪火相传。2025年,我的母校贵州中医药大学迎来建校60周年华诞,“厚德明志,笃学力行”,是他送给即将投入医学事业的孩子们的宝贵箴言。

厚德明志,笃学力行“厚德”出自《易经》“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强调品德修养,也是中医“大医精诚”中“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仁心,“明志”承继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指引中医学者坚守“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初心,“笃学”取自《论语》“笃信好学”,呼应中医对典籍传承的重视——需沉下心研读《黄帝内经》《伤寒论》等古籍,夯实理论根基,“力行”则源于中医“知行合一”的实践传统,正如李时珍踏遍山川尝百草,强调将理论转化为诊病、制药的实际能力。

对贵中医的学子而言,这八个字是修行的准则,也是母校对我们的期望,愿这八字箴言,能指引贵中医学子在传承中创新,让中医的智慧惠及更广阔的天地。

初秋的校园,晚风总带着草木清新的气息。每当暮色漫过图书馆的尖顶,北体育场便成了我的锻炼场——跑道上跃动的身影、看台上传来的笑闹、远处篮球场拍击地面的节奏,在微凉的空气里织成一张热闹的网。我踩着月光的碎银往前跑,仿佛能把初来乍到的拘谨,都跑成与这片土地的默契。每个早晨都是被鸟雀唤醒的我总爱沿着栽满小叶女贞路往教学楼去,看朝阳把岐黄广场雕像的尖顶染成金红,光影在石板路上慢慢舒展。偶尔会遇见那只橘白相间的小黄猫,它蜷在草坪上舔爪,见人来便抬眼“喵”一声,琥珀色的瞳仁里盛着晨光,尾尖轻轻一翘,像把细碎的阳光扫到了心尖上。

下课铃刚响,本草楼前就热闹起来。几个穿白大褂的同学蹲在苗圃边,对着刚冒头的幼苗嘀咕:“你看这叶脉,和昨天认的薄荷确实不一样。”旁边架子上爬着的何首乌藤被系上了小标签,是上周药学院的同学刚挂的,标签上标注学名和种植日期。 参加药学院社团活动的我站在操作台旁,把晾干的金银花、菊花分类装袋,靠墙的架子上摆着一排玻璃瓶,泡着当归、黄芪的标本,标签上标着采集时间和地点,最底下那瓶旁边还粘着张便签:“去年从后山采的,根须完整度比市场买的好。” 社团活动室里更热闹。同学围着一口小砂锅,看学长演示酒炒当归,火苗舔着锅底,当归片在酒液里慢慢舒展,有人举着手机录像,嘴里念叨着“记得要小火,不然酒容易烧干”。渐渐的,原本在课本上印着的“性味归经”,慢慢变成了手里草药的触感、鼻尖萦绕的气味,还有同学间互相纠错时的笑闹——这些课下的时光,把那些看似枯燥的知识点,都过成了实实在在的日子。

大一那年冬天,痛经犯得特别厉害,我捂着肚子,表情十分痛苦。教中医基础理论的余老师注意到了我,下课时,她把我叫到了身边。简单了解了我的情况后,她熟练的找到寸关尺,开始给我诊脉,“脉象偏沉细啊。”她指尖搭了一会儿,又看了看我的舌苔,“平时是不是手脚总凉?经期血块多不多?”我点头时,她已经翻开笔记本写起来,字迹工整:“肝郁气滞,兼有寒凝。”考虑到宿舍煎药不方便,她就给我开了两种中成药,我半信半疑照做,没想到喝了一个月,下次来月经时,痛感真的轻了不少。那一刻突然明白,课本上那些“辨证施治”“整体观念”的字眼,原来就藏在这搭脉的指尖、对症的药方里,实实在在地让人感受到力量。从那以后,每次在实验室辨认药材,或是在课堂上学经络,心里都多了份笃定——这些东西真能帮到人,这大概就是学中医的意义吧。

贵州中医药大学的校园里,每一缕飘自药植园的桂香、每一片晾晒在檐下的陈皮,都在诉说这所中医殿堂的岁月沉淀。我们在这里不仅是在学习岐黄之术,更是在学习中医“望闻问切”的温度。 愿母校如园中老药树,深扎传统的沃土,又不断抽出新枝。期待更多年轻的脚步踏入这片校园,在古籍与实验台之间找到传承与创新的平衡;期待这里培育出的每一位学子,都能带着“治未病”的智慧、“辨证施治”的严谨,让中医的火种传播到更广阔的天地。

而中医的未来,也定如清晨的朝阳,既有穿透岁月的厚重,又有照亮前路的明亮。它会在现代科技的助力下,让古老的经络理论与前沿技术相遇,让饮片的苦涩里酿出新的疗效,让“望闻问切”的温情,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校庆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愿母校与中医同辉,让岐黄之术跨越山海,让“厚德明志,笃学力行”的薪火,永远在时光里温热。

 作者:康若馨

 组别:学生组  

学院班级:第一临床医学院2024级中医学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