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薄雾轻拢,我像往常一般拿起课本,和成百上千的学生一样,穿梭在一栋栋古朴的教学楼中,东垣楼、丹溪楼、思邈楼....每一栋教学楼都有着一个独特的名字,曾经初入校园时,我觉得很惊讶,这些楼的名字好美啊,不像我以前见过的楼名,古板,千篇一律,后来翻开《中医基础理论》,认识了“补土派”的李东垣,“滋阴派”的朱丹溪,“药王”孙思邈,我才知道,啊,原来这些楼层都是以医家的名字命名的!
就是那么一个简单的理由:那充满书香气的名字吸引到了我,于是我对中医逐渐有了兴趣。
后来,我进入学校的校史馆,在里面久久徘徊,凝视着里面的老照片,那些静止的、已经泛黄的旧照,好像在诉说着一段从零开始的跋涉。60年前,先辈们于茫茫山野中开辟出一片杏林热土,将岐黄薪火播撒于黔中大地,如今,这片园圃已长成一片葱郁森林,每一片新叶都承接着日光雨露的恩泽,亦在传递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
这种力量深深感染了我,我想,我一定要努力,不辜负先辈的期望,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学子。
不过,真正让我领会到这薪火温度的,是第一次随师出诊。老师那双布满岁月痕迹却温润如玉的手,在病人腕上轻轻按搭,指尖仿佛自有灵犀,将脉搏的起伏译作生命密码,我屏息凝神,仿佛听见医道精魂在寂静里低语流转。
那是一种传承几千年的古老文化,跨越历史的河流,经过一代代人的传承,一双来自春秋战国的手,搭上了24世纪一位患者的脉。
学医之路并非坦途,记得初学针灸时,针尖未及肌肤,我的双手竟不自主颤抖如风中秋叶。老师没有责备我,只稳稳握住我的手,她手心沉稳的温度如磐石般传至我指尖。她说:“不要紧张,稳住心神,心里平静了,下针自然就稳了。”那日以后,每当我面对复杂病案心中惶然,老师那双温厚手掌的力道仿佛又悄悄传递过来,如同古老医道本身给予后学的无言支撑——原来,医者之定力,亦是这般于无声中由师心传递至徒手,在血脉里续写了千年。
校园变迁亦如无声的春潮。昔日陈旧的教学楼旁,崭新的实验大楼拔地而起,玻璃幕墙映照着澄澈蓝天与青翠草木,实验室里精密的仪器正悄然解析着苗药古老配方的奥义;我曾在新建图书馆中翻阅着泛黄古籍,指尖摩挲过纸页上时光的印痕,窗明几净的窗外,现代建筑的轮廓与苍翠草木交相辉映——仿佛古树生发新枝,在时代的光照下舒展着更蓬勃的生命力。新与旧在此和谐共舞,恰如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的深情对话,共同谱写着中医面向未来的崭新序章。
今年,学校迎来六十华诞。伫立窗前眺望,我仿佛望见岁月长河奔流不息,而贵中医恰如岸边那棵根深叶茂的参天古木。一甲子光阴的滋养,已让这株杏林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而我们,就是这棵巨树枝头迎风摇曳的新芽,承接着来自大地的古老滋养,向着广阔天空伸展梦想的枝丫。未来,当我们走向山野、融入人间,将不仅携带几卷医书、几味良药——那融入血脉的“厚德明志,笃学力行”校训,才是母校馈赠我们最珍贵的行囊,盛满了永不枯竭的济世仁心与探求热忱。
当庆典的钟声敲响,我愿与万千同窗一起,将我们年轻的心跳融入母校深沉的脉搏。这所立于西南大地上的学府,早已将“大医精诚”的魂魄铸进我们骨血。我们将是那生生不息的火种,以青春为焰,以仁术为光,让岐黄之道在未来的长卷中,永续书写属于贵中医、更属于这古老东方智慧的不灭风华——那光芒,注定要映亮更远的地方。
姓名:朱莎、宋雯雯
组别:学生组
所在单位:环保DIY 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