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岐黄,薪火相传;杏林春暖,桃李芬芳。清晨的薄雾裹着草药的清香在校园弥漫,晨光漫过岐黄广场的石雕,为“大医精诚”镀上温柔的辉芒,光影攀过黄帝与岐伯的衣袂,在他们手持的书卷中跳跃,掠过苗医药文化长廊的苍翠藤蔓,惊起几滴未干的晨露,最终驻停在中医药学子翻动的书页间,沙沙的翻书声与广场鸟儿的振翅声交织,宛如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将六十载的薪火交付给崭新的黎明。此刻,站在校庆的门槛上回望,贵中医的故事,恰如这晨光中的广场:厚重与生机交融,历史与未来在此刻相拥。这里藏着贵州中医药大学六十年的光阴故事,也藏着中医药学子与它最温热的牵绊。
六十载春秋更迭,这晨光见证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它记得老校区那栋小楼里,首届贵中医学子在煤油灯下誊抄药方的专注神情,它记得老师们用自行车驮着药材标本在起伏的街巷中穿梭的背影,它记得学校批获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时头发花白发的教授们眼里的泪光。这些记忆都沉淀在岐黄广场的每一块石板下,每次经过时,我总好奇为何将石板设计为凹凸不平的板块而非平坦的水泥,现在我恍然大悟,这些不平坦的不仅是石板,更是老中医人走过的崎岖山路,是艰难的研究路,是中医与西医碰撞而后结合的新路。这些沉淀的记忆随着晨光升起,化作了滋养新一代中医学子的精神沃土。
在实验楼的窗前,晨光正勾勒出一组专注的侧影。研究生们围坐在电子显微镜前,屏幕上是放大千倍的苗药植物细胞图像。走廊尽头的标本室里,晨光为数百个浸制标本镀上琥珀色的光晕。运动场上,晨光追随着太极方阵的行云流水,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们跟着老师的步伐学习八段锦,朝阳下的他们熠熠生辉。苗医药博物馆的里,老师指导着参观的学生们尝试研磨朱砂,粉末在玻璃透入的光束里默默飞扬。
晨光里跃动的,是贵中医最珍贵的传承:教授抽屉里发黄的教案与电子墙上的远程会诊数据,古籍库里的孤本医书与App里“AI识植物”功能,药圃中亲手培育的稀有植物品种与电脑里中草药植物的3D模型……它们旋转交融,构成生生不息的学术脉络。
那些年,晨光就这样点点滴滴地漫过一代代中医人的书页,照在泛黄的《黄帝内经》手抄本上;漫过实验室里彻夜不熄的灯火,映照着显微镜下的草叶络脉;漫过支教老师与学子们跋涉的山路,在苗乡侗寨的炊烟里种下医者仁心的种子。如今,新的晨光正爬上贵中医的青砖黛瓦。那些在实验室记录数据的笔尖、在操场晨练的脚步声、在图书馆翻阅古籍的指尖,都在续写着同一个故事——以晨光为引,以岐黄为脉,让“大医精诚”的誓言,在每一个崭新的黎明里,都生长出更蓬勃的模样。
学生组
吕睿
第一临床医学院2024中医学(1)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