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3级31人,來自贵州各地的汉、苗两民族,就读
贵阳医学院祖国医学系(1963)和贵阳中医学院医疗系(1965),
先后5年在两院学习中医和西医专业知识,参与一些社会活动,
参加校运会和环城赛跑成绩优秀,4人参加省卫生系统组织的
首批到农村安家落戶医疗队。1968年12月毕业,分配多数面
向基层,服务于农民和工人。在就业岗位上不断实践,继承和
发抇中医药,继续深造获取新技能;出版编著和教材数本,发
表论著等百余篇;主持或参与有关研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优秀教学成果奖和新产品奖11项,地(厅)、县级奖10余项。
多数同学为高级职称,教授、临床或流行病学主任医师和高级
药师5人,招培研究生和中医师带徒3人,行政管理多人;国
务院特殊津贴1人、首批省管专家1人、省名中医和地名老中
医药专家3人;部级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
作优秀共产党员1人及地(厅)、县级各类奖励数十人次。获中
共中央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数人。
六十个春秋岁月,六十载风雨历程,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学习继承发扬祖国医学为人类的健康亊业作貢献!
学习祖国医学
我们31位同学(男27人,女4人;有汉、苗两族;贵阳市15人,遵义地区8人,其它地区8人;生于1940-1946年间)在1963年8月底从四面八方来到山城贵阳,汇聚到贵阳医学院祖国医学系中医专业。从此,我们开启了向人类健康事业的大进軍,先后在政治辅导员贺志光、周汉秀、吳昌伦、安义贤、刘同吉、王培玉、陸淑玲等老师管理下,每天如饥似渴地向医学领域吸取我们所需的营养。
1963年9月1日起,我们坐在大学的课堂,开始了6年制紧张而又不平凡的学习生活。按学校安排,我们这一届,先学西医课后学中医课。西医基础和临床课近30门,两年半内学完医疗系4年所学的相关内容,还包括基础课的实验课和临床课的临床見习。每天,老师讲课讲得汗流夹背,同学听课、记(抄)笔记、写实验报告、复习功课、准备随时接受考试,抓紧学习是日常生活主体,经常是星期天都在阅览室或教室度过。学习中医基础和临床课时,大家更是信心百倍地不放过每一节课,就連下课了还有很多同学找老师请教,在医学院植物园劳动时也不放过任何学习机会,向有关老师学习中草药。
1965年秋,贵阳中医学院成立,贵阳医学院祖国医学系整体并入,我们级亦是中医学院的开创者。当年暑假,高班级学友都在清镇县康济公社参加“四清运动”的情况下,我们63级的全体同学在东山新校址内做了大量艰苦的前期准备工作,为新学校的顺利开学创造了必要条件。开学后,同学们在新校园内更加孜孜不倦地继续完成中医基础和临床课的学习,并顺利進入最后的临床实习。1966年春季,我们全级到修文县扎佐区农村开门办学和巡回医疗,正遇小儿麻疹流行并发肺炎,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用纯中医中药治疗,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没有一个患儿死亡,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袓国医学的伟大。其后在贵医、省医、妇产医院、中医附院等地的实习,尽管处于文化大革命混乱状态,仍没有放弃对中医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掌握。1966年秋季,我们全级到龙里县麻芝鋪,白天帮农民秋收,晚上有不少同学仍在复习和强化已经学过的医学知识内容。1967年,有不少同学到龙里县学院农场劳动,始终不忘的亦是如何利用时间学习再学习,连下雨天也不放过,力争劳动和学习双丰收。
63级的同学不仅在专业上努力学习,其它的也做得不错,如参加軍训、防空演习、战地救护、运动会以及各种形式的劳动等。1964年的贵阳医学院校运会,有6人参加中长跑,名次不错,800和1500米是第一名,所获总分数改变了中医系历届校运会的垫底局面,其后分别有6和5人参加了贵州省五大院校运动会和贵阳市春节环城赛跑,后者有男女各1人進入获奖名次。在中医学院开展的年级间兰球赛,取得了冠军,有3人進入校代表队。有两人被选入学院首屆学生会。
艰苦的校圆生活磨砺了全体同学的坚強意志,严明的纪律和老师的教导更激发了大家的奋进精神。那个年代的生活极其艰苦;六个人在十多平米的宿舍;早锻炼从贵医跑步到黔灵山公园一个来回;备战紧急疏散演练,深夜一声笛响,全体同学在几分钟内集合跑步到几里路外隐蔽;武装徒步几十里路的軍事拉练;也有星期六晚上组织参与贵阳市环卫工人的掏粪义务劳动;土法上马,用“三合土"为中医学院夯抨了两个原始的兰球埸等,使我们在思想和身体素质上都得到极大的锤炼和提高。对于个人,学习医学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在不断提高个人文化程度和基本素质,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加强了集体观念,提高了认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人人都积极的参加了文化大革命运动,有收获也有教训。
1968年3月25日,63级4位同学响应“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参加省卫生系统组织的首批到农村安家落戶医疗队,到艰苦落后缺医少药的惠水县王佑区卫生院为广大农民服务。后有部分同学前往麻江县两区巡迴医疗。
二、辛勤耕耘,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亊业
1968年12月,63级正式毕业分配,少数去工厂,多数去农村,农村就是到公社卫生院。根据分配,奔赴各自岗位,开始崭新的医师工作,有在基层医院天天为农民兄弟患者服务的,也有在企业职工医院为工人
兄弟看病的。几十年来,通过各自的努力,都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为党和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没有辜负老师的教诲和父母的殷切期望以及国家的重托。
我们毕业正是国家号召“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年代,80%以上同学都热情洋溢地奔赴农村人民公社卫生院等。在极其艰苦条件下,创造必要条件,努力地改变农村落后的缺医少药状态,坚守医院诊疗,随时准备出诊,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并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胃脘痛从痰饮论治、攻下法治疗眼部石灰浆烧伤、中医治愈后天聋哑病人、银针刺少商穴治鼻衄等。一同学在住地附近見到住院也未解决而抬回家的老年患者,经望闻问切认为,老太太需用安宫牛黄丸治疗,旡法获得而以药丸处方加減熬药服用,老太太神奇般地好了,这类例子不胜枚举,仅举一例而矣。多数同学在农村公社卫生院工作几年甚至数十年,走遍了所在地的村村寨寨和家家户户,送医送药上门,把青春和热血献给了广大的农村和我们伟大的祖国。只有少数同学分到工矿企业特别是三线建设企业,后又有几人调入,他们在职工医院为工人兄弟看病服务了一辈子,有同学联合中西医配制的“烧伤搽剂”加速改善创面愈合的效果很好,有的还将所在医院办成该地区厂矿职工医院的佼佼者。
20世纪70年代,随教育事业发展,先后有同学调回贵阳中医学院任教,加上毕业时留校的少数同学共11人,占63级的1/3强。少数教基础,如伤寒、中药和中基,有招收和培养研究生(9)的,也有参与教材编写并出版发行(1)的;多数教临床课并带实习,如内、外、儿、针灸科的课程和实习。都能出色地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受学生和培训学员好评。1988年,一同学以访问学者身份前往澳大利亚公费留学,次年转读博士学位,1993年获墨尔本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並继续在当地相关单位工作,任研究生导师。2000年受聘囘中国在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任教並任博士研究生导师直至退休。亦有个别同学对《易经》研究甚有心得,通过易经学会开展了一些相关活动。
1970年底,下乡医疗队收回,有少数同学去行政单位或卫生防疫部门工作,他们加紧学习,尽快适应,能很快承担起新工作的要求。有的还更换了多个岗位,亦能胜任。1997年“8.8沿河饮水中毒事件”,有当地和地区卫生业务部门认定,有中央批示,省公安厅认为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投毒亊件,涉嫌门徒会所为”,当地政府有处理实施布告,按中毒事件处理无法控制疫情。由省政府牵头公安厅和卫生厅组织联合调查组,下设流行病学组和临床组,流行病学组先行,赴现场两天后明确提出涉及两省5县数千患者没有中毒而是一起群体性癔症,后经临床专家组验证,按癔症处理逐渐减少平息。流行病学组负责人是我们63级的同学,也是贵州省卫生防疫站的末代站长。
在各自岗位上,经多年实践,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看病的效果也越来越好,但又提出新的要求,需要在理论上进一步深化。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有相当部分同学陆续走上新的学习岗位,博士生1人,研究生3人、研究班6人、高师或骨干培训班各1人以及送上级医院专科培训多人。通过学习,在理论上有更大提高,特别对中医的望闻问切、辩证论治和理法方葯等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体会,用于临床亦有更好的效果。
在校学习了医学专业基础和临床各科并实习,踏上不同地区不同工作岗位实践了几年或几十年,对一些问题都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不同形式的著书立说表现。在国家认可的出版社和专业期刊上出版与发表是社会公认的著书立说形式,63级同学在中国人民卫生出版社、香港万里出版社、贵州科技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等出版编著、参与编写教材或专业类书籍的有数本,在国外、全国及省级专业期刊或学报等发表论著、调查研究、检测报告和综述的有百余篇,就是这种形式的体现。更多的是在会议、茶余饭后相互讨论经验和教训是另一种传承式的著书立说形式,我们每个人都在做这样的工作,而且利用得比较好。对长期从事的专业知识不断总结,提出新的见解并加以证实,获得相关部门认可。已知我们63级同学主持或参与的有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三、四等(8),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1),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技进步奖和广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新产品奖三等(2)。地(厅)、県及基层单位与科技成果相关奖励则更多,如赤天化集团的科技贡献奖一、二等(4),由同行撰文在当地报纸刊登效果良好的“烧伤搽剂”能加速改善创面愈合等。
中医靠望闻问切、辩证论治和灵活运用理法方药大展宏图。20世纪80年代末,所有同学已成工作单位的业务骨干和技术能手,陸续有人进副、正教授,副、正主任医师,个别还获得高级药师资格,基层单位职称晋升受机构设置影响吃亏但处理问题的能力可能更为全面。表现突出者有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1)、首批省管专家(1)、贵州省名中医(2)、地区名老中医药专家(1)、部级先进个人(1)、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优秀共产党员(1)和地(厅)、县以及单位的各种表彰等等。有10余位同学任或兼任单位领导(处、科级),承坦行政和业务的双重管理,展现出更大的才能和抱负。两位院长同学,在加强医院管理和促进中医药发展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我们63级曾先后三次(1995、2005、2015年)参与母校的校庆活动。2015年,贵州中医药大学建院50周年,63和65级以及中药班部分校友赠送母校花岗岩雄狮,安放在花溪校区图书馆大楼前广场,近20位同学参加了各种校庆活动。
三、美妙的退休生活
2002-2007年间,所有同学先后退休了,在国强民富的和平环境里,过着幸福而愉快的老年生活,但也不忘发挥余热,仍利用自己掌握的中医专业知识为广大工农兵服务。有自开诊所的,也有在社区医院、诊所和葯房坐堂看病的,还有的经常参加各种医疗义诊。已有数位同学获中共中央《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征文:校友组-贵阳中医学院医疗系63级,1968年毕业。
刘先钫:贵州省冶金建设公司退休
洪安维:贵州赤天化集团医院退休
于 云: 贵阳中医学院退休
王昭孝: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