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贵州中医药大学的那刻,我从未想过,校园里的一草一木,竟藏着如此奇妙的“岐黄密码”。而这份与中医药的不解之缘,在军训结束后的一次漫步中悄然开启。
军训时,每日的训练占据了全部精力,当导员热情地向我们推荐校园里的“宝藏景点”,我便默默记在心里。军训一结束,我迫不及待踏上了这场探索之旅。沿着校园道路前行,惊喜接踵而至。道路两旁的树木不再只是普通绿植,银杏叶下的标识牌写着“敛肺平喘,止带缩尿”,香樟树下标注着“祛风散寒,行气止痛”。春日里,杜鹃花沿路铺开,或粉或红的花瓣簇拥着,原来这热烈的花朵也有药用价值,能活血调经、消肿止痛。更让我意外的是,路边竟还藏着挂满果实的杨梅树、桃树和樱桃树,原来这些常见的果树也是药材的一员——杨梅可生津止渴,桃仁能活血祛瘀,樱桃能补中益气。每一株植物都像是穿越千年而来的药仙,带着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相遇。阳光透过枝叶洒下,我蹲在标牌前,手指轻轻描摹着那些功效,恍惚间仿佛看见无数医者在草木间穿梭,将自然的馈赠化作济世良方。
本草楼旁的药圃更是一方神奇天地。薄荷散发着清凉气息,紫苏摇曳着紫红色叶片,金银花藤蔓缠绕向上,楼旁的桑椹树也缀满了紫黑的果实,摘一颗放进嘴里,酸甜汁水在舌尖绽开,才想起桑椹本就是滋阴补血的良药。这里鲜少见到老师的身影,但社团的同学们总爱聚集在此——有时是中药社团的学长举着图鉴,带新生辨认刚冒头的柴胡幼苗;有时是本草社的同学提着竹篮,小心翼翼采摘成熟的不知名的药草尖,说是要拿去当标本或提取精液。
有次路过,正巧撞见一群同学围在菊花丛旁,社长学姐正分享她参与药圃管理的经历:从初春翻土播种,到盛夏除草施肥,看着亲手种下的药材从嫩芽长成可入药的成品,采摘时指尖沾染的草叶清香,让她忽然读懂了“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深意。我站在一旁,看他们蹲在田埂上分拣药材,听着此起彼伏的问答声混着虫鸣,感受着药圃里由年轻身影撑起的生机与传承,内心对中医药的敬意又添几分。
最令我震撼的,是后山那片漫山遍野的药材种植园。我曾跟着同学去摘过金菊花,黄色的小花缀在枝头,摘下来晒干能泡茶,清热又明目。但除此之外,山间错落生长的大多植物我都叫不出名字,只知道它们都是珍贵的药材,与自然融为一体。沿着蜿蜒小径向上,半路上有座雅致的亭子,去年重阳节,社团在这里举办活动,红的、黄的菊花围着亭柱摆放,穿汉服的同学倚着栏杆笑,拍出来的照片像从画里走出来的一样。微风拂过,药香裹挟着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听学长说,这里不仅是教学实践基地,更是学校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成果。看着忙碌的师生穿梭其中,我忽然明白,这片后山承载的不仅是药材,更是无数岐黄学子的梦想与希望。
苗医药博物馆我虽没踏足过,却早已对它心生向往。大一上册的英语课上,张老师展示过馆内的照片:古朴的苗医器具泛着岁月的光泽,精美的苗绣药囊上绣着奇异的草药图案。更让我震撼的是学长学姐们参加“国才杯”时制作的苗医药主题视频,那些流传千年的诊疗智慧、神秘的草药传说,透过屏幕都让人着迷。尤其是视频里提到的苗医“三大药王”故事,像一颗种子落在我心里,让我格外期待有一天能亲自走进博物馆,触摸那些承载着民族智慧的展品。
南操场的篮球场旁,攀爬的蔷薇花是另一道独特风景。春夏时节,粉白、淡红的花朵缀满藤蔓,不仅扮靓了校园,其花入药还能清暑化湿。运动间隙抬头望见这一片绚烂,连汗水都带着清甜的药香,让人觉得校园里的每一处风景,都藏着中医药的温柔馈赠。
秋日里,香樟树更显繁茂,细碎的黄绿色小花藏在叶间,悄悄散发着淡雅香气。有一次在选修课上,老师特意和我们讲解了一下香樟,说它的根、茎、叶均可入药,树皮能祛风除湿,叶子可止痛止痒。原来这日日相见的树木,从头到脚都是宝,难怪校园里总萦绕着若有似无的药香。
从初入校园的懵懂新生,到如今即将升入大二、每日与药香为伴,贵州中医药大学给予我的,不仅是知识的滋养,更是精神的传承。在这里,我看到了老一辈教师对中医药事业的执着坚守,看到了学长学姐们在实验室里的专注身影,也看到了自己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六十载风雨兼程,六十载薪火相传。站在新的起点,我愿与母校一同成长,在杏林逐梦的道路上,以青春为笔,以热爱为墨,续写岐黄新章。相信在一代代贵中医人的努力下,学校必将如那蓬勃生长的药材,在传承与创新中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让中医药文化的瑰宝照亮更多人的健康之路!
学生组
冯雨佳
药学院 药学2024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