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立30周年暨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表彰大会的重要指示中强调,中国关工委团结带领广大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离退休老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贵州中医药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关工委”)成立30多年来,坚持为青少年一代点好灯、领好路,在关心下一代的广阔舞台上老有所为、发光发热,引导下一代做好新时代的奋进者与搏击者,积极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力量。
一、银发生辉映初心,卅载耕耘育栋梁
在贵州中医药大学这片培育岐黄英才的沃土上,活跃着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虽鬓染霜华,却精神矍铄;他们虽退离岗位,却壮心不已。这便是由“五老”组成的贵州中医药大学关工委。自1994年4月(初名“贵阳中医学院关心下一代协会”)肇始,1998年更名至今,关工委已走过三十余载光辉岁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这支队伍汇聚了退下领导岗位的厅级、处级干部,以及长期耕耘于理论教育、专业教学、学生思政教育一线的教授、专家。他们中,年逾古稀者不乏其人,更有几位年近九秩的老同志,依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将满腔热忱毫无保留地倾注于关心下一代的事业之中。这三十年,正是老一辈“中医人”以拳拳之心、灼灼之志,倾情助力学校六十年发展壮大的生动写照,其功勋卓著,不可磨灭。
二、春风化雨润无声,笃行不怠谱华章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三十载悠悠岁月,关工委的“五老”们宛如熠熠烛光,以赤诚之心,倾洒心血,化作滋养莘莘学子的甘甜雨露,润泽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
一是春风化雨,铸魂育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五老”们主动深入学生群体,开展不同时期的主题学习教育以及形势政策报告会。他们的话语,如同轻柔春雨,悄然渗透进学生们的心田。为入党积极分子、青年教师党员精心讲授党课,为他们筑牢信仰根基,让理想信念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同时,组织学生奔赴遵义会址、息烽集中营、瓮安猴场会议会址等红色圣地,于历史的回响中开展社会实践教育,让红色基因深深融入生的血脉,代代相传,永不磨灭。
二是榜样领航,薪火相传。“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关工委积极搭建“青蓝工程”传帮带活动平台,让前辈们的经验与智慧如同火炬,代代交接,照亮后来者前行的道路。邀请“院士回母校”“杰出老校友回母校”,以榜样的力量,如璀璨星辰,激励着学子们奋勇向前,追逐梦想。举办“读懂中国”主题教育活动,厚植学生们的家国情怀,让爱国的种子在青春的土壤中茁壮成长。2019年至2021年我校录制多部作品报贵州省教育厅关工委作为优秀作品推荐给教育部参加评选,其中《情系扶贫,共赴小康》微视频获教育部2020年“读懂中国”优秀微视频奖,并在中央教育台展播。2022年,报送征文作品《余热未尽献 老骥不偷闲》荣获教育部关工委“读懂中国”最佳征文奖,并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一套(CETV1)朗读播出。
三是情暖弱势,爱心助学。“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关工委始终将关爱聚焦于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自1996年10月启动“身边希望工程”爱心助学活动以来,二十九年如一日,从未间断。校院两级关工委部门每年组织教职工捐资筹款,汇聚点滴爱心,累计资助贫困学生4000余人次,资助款项总额逾200万元。这份持之以恒的善举,于2015年荣获教育部关工委“爱心助学”优秀品牌的表彰,成为了校关工委爱心助学、温暖人心的大爱丰碑。
四是党建引领,纵深发展。“根深则叶茂,本固则枝荣。”坚持党建带关建,是关工委工作的鲜明特色。自2012年起,校关工委扎实推进“创‘五好’基层关工委建设”活动,对二级学院关工委工作每三年进行一次考核评估。截至2024年12月,已圆满完成7次考评复核工作,学校所属11个二级学院关工委全部达标挂牌,有力推动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向纵深发展。2012年6月和2022年5月,省教育厅关工委先后两次在我校召开全省高职院校“创建‘五好’关工委”工作现场会,我校经验为全省教育系统树立了标杆,引领着更多的力量投身于关心下一代的伟大事业中。
五是服务社会,情系桑梓。“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校关工委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将关爱延伸至学校党建扶贫点——贵州省册亨县。自2017年以来,为当地留守儿童、特困村民送去棉衣、棉被等物资1200多件,并组织为当地中小学生义诊。2018年,成功争取省民政厅、省关工委35万元扶贫项目资金。2022年5月,为该县争取到“国奶扶贫工程”项目,免费提供8000桶价值240万元的奶粉,惠及贫困家庭7个月至3岁婴幼儿,项目持续五年。2024年11月,再次争取省民政厅15万元资助,支持册亨县冗渡村“基层社区建设”,为乡村的发展添砖加瓦,注入温暖力量。
六是校地共建,互助共赢。“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自2015年起,校关工委与瓮安县关工委结成“校地关工委工作互学互助”对子,精准帮扶瓮安籍贫困学生。2015年10月、2018年10月,瓮安县关工委两次来校慰问瓮安籍贫困生80人,资助24000元。近五年来,每年“六一”儿童节,我校关工委均组织名老中医为瓮安县留守儿童义诊,并送去棉被、棉衣、羽绒服、毛衣、学习用品等600余件及多批常用药品。瓮安县关工委亦积极协助解决瓮安籍学生就业问题,形成了互助共赢的良好局面,让校地之间的情谊在关爱中不断升温,携手为青年学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三、老有所为霞满天,继往开来续新篇
六十载弦歌不辍,一甲子春华秋实。回望学校六十载辉煌成就,校关工委始终恪守“围绕中心、配合补充,因地制宜、量力而为,立足基层、注重实效”的二十四字方针,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急党政所急,想青年所需,尽关工委所能”。他们为主渠道服务,为主渠道分忧,为主渠道雪中送炭,实现了与主渠道“目标同向、节奏同步、效果集成”。这份赤诚与奉献,赢得了上级主管部门、学校党委及广大师生的高度认可。
三十年间,校关工委初心不改,载誉前行,勇担使命,荣誉斐然,15次荣获中国关工委、教育部关工委、贵州省关工委、贵州省教育系统关工委“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表彰;严发祥、戴永生等“五老”同志18人次荣获“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原常务副主任孙云阶同志、现任副主任兼秘书长刘培幸同志,先后被评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2024年,刘培幸同志更荣膺“贵州省关心下一代工作最美‘五老’”称号。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习近平强调,广大“五老”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并希望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强领导,支持更多老同志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使广大“五老”在关心下一代的广阔舞台上老有所为、发光发热,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殷殷嘱托,铭记于心。贵州中医药大学关工委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大力弘扬“忠诚敬业、关爱后代、务实创新、无私奉献”的“五老”精神,赓续使命,再谱华章,继续一如既往、一以贯之地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助力贵州中医药大学在下一个甲子再创辉煌而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奉献一切!
作者:刘培幸
组别:教师组
所在单位:贵州中医药大学离退休工作处
联系电话:13985135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