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贵中医的故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天地 -> 我和贵中医的故事

杏林初遇:我的桃园三载与岐黄情缘 --杏林逐梦展风华,岐黄赓续谱新章

信息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25-09-26

契子

2022年9月的阳光透过屏幕洒在高数课本上时,我从未想过这场跨越千里的"云开学",会成为我与贵州中医药大学故事的序章。作为医学信息工程2022班的一员,我的大学生涯始于云端课堂的困倦哈欠,却在桃园四合院的桃树下,悄然生长出对这所拥有六十年底蕴学府的深厚眷恋。

云端初见:屏幕里的岐黄序曲

"同学们好,我是你们的高数老师..."视频里老师的声音隔着网络信号微微延迟,窗外是盛夏尾声的蝉鸣,而我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拉普拉斯变换公式正随着PPT切换缓缓滚动。2022年的秋天,所有贵州中医药大学22级新生都经历了这场特殊的开学仪式——在家中书桌前,戴着耳机听完了大学第一课。

那时的我对这所坐落于黔中山水间的中医药学府,所有想象都来自官网图片:古朴的时珍楼飞檐翘角,药圃里整齐排列的杜仲与金银花,还有图书馆前岐伯和黄帝雕像。直到11月,当我拖着行李箱站在贵州中医药大学正大门,看着正对着我的石碑上刻着贵州中医药大学的七个大字,呼吸到晴朗干燥的空气时,才真正触碰到了这所学校的脉搏。

查看校园地图,了解之后才懂得其中含义,贵州中医药大学花溪校区里,一条“岐黄大道”贯通东西,与之十字相交的“杏林路”纵贯南北;沿着“既济路”“普济路”“大济路”向北,可一路踏着《易经》与《普济方》的余韵;横贯其间的“建中大道”“致和路”“太和路”“冲和路”“阳和路”,则把张仲景的“建中”、老子的“冲和”与唐诗的“阳和”一并铺陈在脚下。加上桂园、橘园、李园、杏园与岐黄广场、伏羲广场、济世湖等景观,整座校园就是一部可行走的中医药经典。

桃园筑梦:四合院的青春密码

在导员处完成报道后,"同学,J6桃园请往这边走。"迎新志愿者接过我手中的行李箱,带着我上了摆渡车,坐在车子上,车子穿过一栋栋教学楼,很快来到桃园J6。后来才知道,这片新落成的宿舍区,因遍植桃树而得名"桃园"。我们22级全体女生都住进了这片口型四合院,我的117寝室恰在一楼转角,推开阳台门就能触摸到新生的枝桠。

那些树苗和我们一样,都是这所学校的"新成员"。宿管阿姨在看着文明上笑着说:"你们和这些桃树要一起成长。"确实,看着它们从光杆枝条到抽出新芽,再到2023年春天开出第一树粉白的花,我们也在这场双向奔赴中,完成了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蜕变。

迷彩青春:两度军训的特别记忆

"稍息!立正!"2022年11月的贵阳已经透着寒意,穿着单薄军训服的我们在操场上瑟瑟发抖。这场因疫情推迟的军训只持续了短短一周,每天最期待的就是休息时喝到的姜枣茶——学校特意为军训学生熬制的驱寒饮品,褐色的茶汤盛在保温杯里,暖意顺着喉咙一直流到心里。

第二年盛夏,当蝉鸣声再次响彻校园时,我们补上了那场未完的军训。2023年7月的贵阳骄阳似火,站军姿时汗水顺着额角滑落。但这次不同的是,桃园四合院周围的桃树已经枝繁叶茂,训练间隙坐在树荫下,能闻到空气中淡淡的桃香。

"为什么我们宿舍区叫桃园?"休息时我问教官。这位现役兵哥哥望着远处的桃林说:"大概是希望你们像桃树一样,扎根土壤,默默结果吧。"(我想也是这样的)。

岐黄浸润:代码与药香的奇妙交响

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表,总是在传统与现代间切换自如。周一上午刚在《中医基础理论》课上学习了"五行相生相克",甘草在黑板上被书写,下午就在《Python程序设计》课上编写中药数据库查询系统,而它被我写成一行“print('甘草:甘平,归心脾')”。

2025年夏天,我和团队成员一同投身于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的备赛中。我们日夜奋战,对智能车的算法进行优化,对硬件进行调试。在比赛现场,当我们的智能车成功完成所有赛道任务,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我们在心中为自己鼓起热烈的掌声。最终,我们凭借出色的表现荣获了国赛一等奖。指导老师激动地对我们说:“你们用智慧和汗水,为学校赢得了荣誉,展现了贵中医人的风采。”

桃园记忆:口罩下的温暖瞬间

疫情封控期间的校园生活,藏着许多口罩也遮不住的温暖。2022年冬至,食堂师傅给每个打饭的同学多舀了一勺羊肉汤;2023年春天,当甲流来袭时,辅导员提着一大袋连花清瘟胶囊挨个寝室分发;还有那次突发腹痛,室友带着我去大学城医院,诊断后笑着说:"小姑娘,记得按时吃饭,你们学信息的也要照顾好脾胃。"

赓续前行:六十年弦歌不辍

我读到这样一段记录:1985年,学校首次招收硕士研究生时,整个年级只有5名学生;而2024年,我们专业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已经发到了第127位同学手中。从单一的中医学专业,到如今设有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基础中医学院(岐黄学院)、药学院、针灸推拿学院、骨伤学院、护理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体育健康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中医养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外语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等19个直属院(部),中医、中药、民族医药等10个研究所;两所直属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中医院,第一附属医院为“贵州省中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为“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从租借的教室,到拥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现代化校园——六十年的时光,在数据的变迁中清晰可见。

前几日路过桃园,发现树苗已经长成大树,结下硕果累累。宿管阿姨说,等明年春天,这些桃树就要第一次开花了。站在树下,我突然理解了"桃园"二字的深意:它不仅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更是无数贵中医人成长的沃土。从1965年建校时的筚路蓝缕,到如今成为西南地区中医药教育的重镇,这片土地始终孕育着希望与新生。

当春风再次拂过桃园的青砖黛瓦,我知道自己终将带着在这里收获的知识与勇气,奔赴人生的下一段旅程。但无论走到哪里,那堂云端高数课的困倦、桃园四合院的桃香、代码与药香交织的实验室,都将成为我记忆中最珍贵的片段。因为我与这所学校的故事,早已融入"厚德明志,笃学力行"的校训里,成为岐黄文脉中,崭新而鲜活的注脚。

2035 年,贵州中医药大学 70 周年。如果那时我回母校,我想我会先去桃园——也许那时它已改名“老桃园”,墙面斑驳,桃子香甜。我会在门口那棵最高的桃树下坐一会儿,把没熟的青桃咬一口,再酸一次。然后我会告诉路过的小学妹:“2022 年秋天,这里刚修好,桃树只有腰高,我把行李拖进院子时,也抱怨过路太远。但就是从那天起,我开始用四年时间,把‘厚德明志’四个字,一点点敲进自己的代码、实验和熬夜里。你们现在看到的所有郁郁葱葱,都曾经是我们手里的那一点点青涩。”

杏林逐梦,风华正茂;岐黄赓续,新章又启。愿我辈以青春为笔,以时代为卷,在母校下一个甲子的年轮里,写下更滚烫的名字。


学生组:阚婷婷

信息工程学院医学信息工程2022级




上一条:诊室里的校园回声

下一条:一本笔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