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贵中医的故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天地 -> 我和贵中医的故事

杏林逐梦展风华,岐黄赓续谱新章 ——写给贵州中医药大学六十华诞

信息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25-09-26

一、序章:岁月长河中的杏林印记

在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间,一所中医药学府已走过一个甲子的轮回。贵州中医药大学,这所诞生于1965年的学府,从贵阳中医学院的初创到如今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始终以厚德明志,笃力学行的校训为指引,在黔中大地上书写着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篇章。 翻开校史,1965年周恩来总理关怀下建校的初衷,1978年首批硕士研究生的招收,2018年更名贵州中医药大学的跨越,2021年博士学位授权点的突破……每一个时间节点都镌刻着坚韧不拔、甘于奉献的贵中医精神。正如校歌中唱道:医脉承古今,仁心济黔中,六十年弦歌不辍,赓续着岐黄薪火。

二、传承篇:根植沃土的杏林守望者

(一)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建校之初,贵阳中医学院仅有60亩校园、两栋楼房,却汇聚了原贵阳医学院中医系、贵州省中医研究所等机构的学术力量。老一辈教师自编教材、身兼多课,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守护着中医教育的火种。1966年文革冲击下,师生们仍坚持巡回医疗、编撰医籍,在逆境中延续着对生命的敬畏。

(二)守正创新,枝繁叶茂

改革开放后,学校迎来发展黄金期:  

学科建设:从1981年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到2021年获批中医学、中药学、中医专博3个博士学位点,构建起本硕博全层次培养体系。科研突破:近十年获国家级项目330项,2023年《自然》正刊发表论文实现贵州零的突破,国医大师刘尚义、岐黄学者工作室等平台成为学术高地。文化传承:贵州苗医药博物馆累计接待2.8万人次,寻药贵州研学活动让青少年触摸到中医药的脉搏。

三、奋斗篇:杏林竞技场的青春光芒

(一)以赛促学,锤炼仁心仁术

针灸推拿技能大赛、康复技能大赛等赛事中,学生们以揉法、㨰法、拿法诠释着中医技艺的精妙。2022级针灸推拿学专业田敏在全国大赛中斩获一等奖,正是传承国医仁术理念的生动注脚。

(二)文化浸润,播种岐黄种子

当贵阳市第二实验小学的孩子们在苗医药博物馆观察草药标本,当大学生们教授八段锦要领,中医药文化便以最鲜活的方式融入下一代血脉。正如校庆征文启事所言:书写60年薪火传承奋斗史,每一场文化活动都是对校训的当代诠释。


四、展望篇:甲子新征程的破浪者

(一)服务地方,践行“健康中国”使命

学校通过三个一百工程(百个研究中心、百名博士专家下基层)助力乡村振兴,指导全省150万亩中药材种植,发布185项中药民族药标准,助推贵州中药材种植面积跃居全国第二。

(二)面向未来,描绘一流蓝图

2025年建校60周年之际,学校提出建成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创新型中医药大学目标。新成立的贵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现代产业学院、基础中医学院(岐黄学院),以及获批的25000人办学规模调整,昭示着向大健康产业进军的雄心 。

五、尾声:致吾辈的杏林誓言

站在甲秀校区的蔷薇花墙下,看风车茉莉与六十载校史年轮交相辉映。那些铭刻在记忆中的课堂讨论、校园活动,都化作"厚德明志"的底色。

甲子之庆,我们以征文铭刻过往;未来征程,更当以青春续写华章。正如校庆公告所邀:重踏林荫小路,再闻药草清香,愿每一位贵中医人,无论身在何方,都能成为中医药文化星火传承的一束光。

刘黔艺

学生组

针灸推拿学院学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