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贵中医的故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天地 -> 我和贵中医的故事

杏林逐梦六十载 岐黄薪火耀黔中

发布日期:2025-09-19

当我第一次踏入贵州中医药大学的校门,东门旁杏花含苞待放。这片承载着六十载风雨的土地,此刻以一种深沉的姿态迎接着我——一个怀揣梦想的大一新生。从正楼的庄严到力行楼的厚重,从东垣楼的古朴到思邈楼的典雅,每一栋教学楼都在诉说着属于贵中医的故事。这些故事里,有先辈们筚路蓝缕的开拓,有当代师生的创新求索,更有我与母校共同成长的青春印记。

回溯母校六秩春秋的壮阔长卷,学校自1965年肇基至今,扎根西南,从无到有,如一棵杏树顽强生发于黔山秀水间。其年轮里刻满了使命的印记——从最初培育基层中医药人才,到如今形成本、硕、博完整培养体系,更肩负起传承创新民族医药、服务地方发展的重任。学校如一位沉静坚韧的医者,在时代大潮中始终恪守“厚德明志,笃学力行”的箴言,其步履所及,是无数岐黄学子生命轨迹被点亮的起点。

于我而言,校园并非仅由砖石砌筑。那些以先贤命名的楼宇,是无声的课堂,日日以精魂哺育我们:河间楼里回荡着刘完素寒凉学说穿越时空的清凉智慧;丹溪楼则如朱震亨滋阴降火的叮嘱般温润而恒久;思邈楼则昭示着孙思邈“大医精诚”那万古不灭的仁心光芒……这些名字是历史的灯塔,为每个清晨步履匆匆的学子照亮前路。我们在此学习经典,感悟古今都能感受到历代医家的智慧穿越时空,与当代学子的脉搏同频共振 。行走其中,如同置身中医智慧的星河,每一步都踏在巨人的肩头。

课堂之外,校园更是我们青春与中医精魂共舞的广阔天地。还记得中医经典知识竞赛中,赛场上针尖对麦芒的紧张与激烈,那是《黄帝内经》深意与《伤寒杂病论奥义在年轻血脉中奔涌的激荡;在岐黄书画展上,笔下苍劲的药草与飘逸的经络图,分明是古老智慧在宣纸上绽放的灵性之花。更难忘走出校门,深入中小学开展中医药文化推广活动我们在贵阳市实验小学与孩子们分享传统中医药文化——当孩子们好奇的指尖触摸薄荷、金银花等药材,澄澈目光凝视经络腧穴图,在他们惊喜的赞叹里,我蓦然领悟“传承”二字鲜活的生命力:它不在尘封典籍中,而在每一次真诚的播撒与每一次心与心的触动里。

校园深处,苗医药博物馆如一枚珍贵的民族印记。馆内琳琅陈列的三千余件苗药标本,静默诉说“千年苗医,万年苗药”的厚重传奇——那些形态奇特的植物根茎,那些承载古老疗愈记忆的器具,无声讲述着苗家先民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辨识百草的生存智慧与对生命最质朴的敬畏。这方独特的文化空间,让我真切触摸到中医药文化“一体多元”的浩瀚格局:它既是我们民族共有的瑰宝,亦在各民族土壤中绽放出独特而坚韧的花朵,共同滋养着中华医道生生不息的根脉。

身为贵中医的初生嫩枝,我深知自己的根已深深植入这方沃土。六十载栉风沐雨,母校如一棵杏树,年轮里刻满济世育人的坚韧与芬芳。此刻立于这深厚的土壤上,我愿以己身做笔,饱蘸传承的浓墨,在母校未来的宏图中,奋力续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医新章——让岐黄薪火在年轻掌中愈发炽热,让杏林春色在吾辈脚下铺展成更辽阔的风景。

母校的荣光由无数昨日铸就,而未来的华章,正悄然蕴藏于今日我们每一个青春身影的笃行与梦想之中——只待那理想之树参天而立,在岁月中刻下我们这一代深情的年轮。


学生组

高阳依然

第一临床医学院2024级中医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