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栉风沐雨,一甲子砥砺前行。贵州中医药大学从1965年的贵阳中医学院起步,始终以“厚德明志,笃学力行”为训,在中医药教育的沃土上深耕不辍。2025年,母校将迎来六十华诞,作为一名从基层医疗管理岗位走来的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我有幸以“后来者”的身份回望她的发展足迹,更以“同行者”的姿态参与她的奋进征程。
一、基层扎根:在医保实践中初悟校训底色
2020年,我从本科院校毕业,怀揣着对医疗卫生事业的热忱,走进石阡县中医医院医务科。这座黔东山区的县级中医院,既是中医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我践行医疗管理初心的起点。
医务科的工作琐碎却关乎民生,其中医保政策落地执行是核心职责之一。记得刚入职时,一位老年患者因对医保政策不理解,在窗口情绪激动。我主动上前,耐心倾听他的困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政策,并协助老人通过“慢性病特殊门诊”渠道解决了部分医疗费用。当老人握着我的手说“谢谢你们还想着我们庄稼人”时,那一刻,我忽然懂得,“厚德”并非抽象的道德准则,而是在政策与群众之间架起桥梁的共情之心,是让每一项制度都带着温度落地的责任担当。
在石阡的三年,我见证了基层医保与中医药服务的碰撞与融合。一方面,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日益迫切,另一方面,医保支付与中医药特性的适配难题愈发凸显——饮片炮制的人工成本难以量化、民族医药的“经验性诊疗”缺乏标准化定价、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药服务能力与医保支付标准不匹配。这些现实困境让我逐渐意识到,中医药的振兴不仅需要临床技术的精进,更需要管理体系的支撑。于是,“明志”有了清晰的方向:我要系统学习公共管理知识,从医保政策设计与健康资源配置的角度,为基层中医药事业破局寻找答案。
2023年,当贵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寄达时,封面上“笃学力行”四个字仿佛一道光,照亮了我从实践走向理论的探索之路。我知道,这段基层历练不是终点,而是与母校精神对话的开始。
二、校园研学:在医保研究中深化校训内涵
进入母校后,我的研究方向聚焦于医保领域的健康服务与医院管理。导师常说:“中医药管理要懂‘医’更要懂‘理’,既要扎根中医药土壤,又要运用管理工具。”这句话成为我研究生生涯的治学准则。
在课程学习进程中,《公共政策分析》课程里的案例讨论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分析“中医药纳入 DRG 付费改革”这一案例时,同学们展开了热烈且深入的研讨,各方观点交锋激烈:部分同学认为标准化付费会抑制中医辨证论治的独特优势,而另一些同学则强调若不纳入改革将致使中医药服务面临边缘化的风险。我结合石阡地区的实际工作实践,提出了“问题的核心并非在于‘纳不纳入’,而在于是否构建了契合中医药特点的分组规则”这一观点。此观点得到了导师的高度认可与肯定,导师鼓励我持续深入钻研,切实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融合。在后续开展的《中医药教育管理专论》课程学习中,我更为系统地研习了医保政策的设计与评估相关知识,这为我精准理解中医药在医保体系中的定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我深刻认识到,中医药的振兴发展绝非单纯的技术层面问题,而是需要从政策设计与资源配置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2024年暑假,我有幸到贵州省医保局实习,在待遇保障处参与政策调研。期间,我深入了解了贵州省医保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特别关注了中医药在医保体系中的实际应用情况。通过参与多次座谈会和政策研讨会,我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包括医保专家、医院管理者、中医药从业者以及患者的意见和建议。这些宝贵的经验让我深刻认识到,医保政策的制定不仅需要考虑经济性和效率性,更需要兼顾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尤其是在中医药领域,如何在保障患者权益的同时,促进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段实习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将医保研究与中医药发展相结合的决心,也让我深刻体会到校训“厚德明志,笃学力行”在医保研究领域的深刻内涵。
在研究生二年级时,我以《贵州基本医保省级统筹的宏观环境分析》为题,于《中国医疗保险》杂志发表文章。此篇文章不仅是我深入研究贵州医保政策所取得的成果展现,更是将实习期间所学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实践探索。在文章撰写过程中,我充分运用在贵州省医保局实习期间收集的数据与案例,从宏观层面全面、系统地剖析了贵州基本医保省级统筹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文章发表之后,获得了业界的一定关注。这不仅极大地增强了我的学术自信,更激励着我在医保研究领域持续深耕、砥砺前行。
通过此次文章发表经历,我深刻认识到“笃学力行”的重大意义。唯有将所学知识切实应用于实践,方能在研究工作中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三、薪火相传:在使命担当中继写校训新篇
回望与母校相伴的时光,从基层实践到校园研学,“厚德明志,笃学力行”的校训始终是指引方向的灯塔。它教会我:作为中医药领域的管理者,“厚德”是对群众健康需求的敬畏,“明志”是对事业方向的坚守,“笃学”是对专业知识的精进,“力行”是对实践价值的追求。
六十年来,母校培养了无数投身中医药事业的人才:有国医大师在诊室传承岐黄之术,有科研人员在实验室破解中药密码,有基层医生在山间守护百姓健康,也有像我一样的管理者在制度层面为中医药发展铺路。无论身处何种岗位,我们都在用行动诠释着贵中医人的精神底色。
如今,母校已建成本硕博全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中医学、中药学等学科跻身国家级行列,为中医药事业输送着源源不断的力量。作为新时代的贵中医人,我们肩负着“岐黄赓续”的使命,这份使命在医保领域体现为三个维度:一是让中医药的“根”扎得更稳,推动民族医药纳入医保目录,完善中药饮片定价机制;二是让中医药的“路”走得更宽,探索“预防-治疗-康复”一体化的医保支付模式,促进中医药与健康管理融合;三是让中医药的“声”传得更远,参与中医药国际医疗保障规则制定,为“一带一路”传统医药合作贡献贵州方案。
校庆前夕,漫步于花溪校区,看着校徽中“中”“医”“贵”三字合一的篆体造型,我忽然读懂了其中的深意:“中”是中医药的根脉,“医”是服务人民的初心,“贵”是贵州特色的担当。而内方外圆的形态,恰如我们在坚守中医药本质与适应时代发展之间寻求平衡的追求。
六十年风雨兼程,母校与中医药事业同成长;新征程砥砺奋进,我们与母校共前行。作为一名公共管理专业研究生,我将带着在母校汲取的智慧,回到医疗卫生管理岗位,以“厚德”之心守护群众健康,以“明志”之向深耕医保研究,以“笃学”之态提升专业能力,以“力行”之举推动政策落地,为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祝愿母校六十华诞生日快乐!愿“厚德明志,笃学力行”的校训精神,永远指引我们在健康中国的征程上逐梦前行!
学生组
吴小莉
人文与管理学院2023级研究生2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