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春来,这里孕育着六十年的草木深情;云卷云舒,这里抒写着六十年的光阴故事;人来人往,这里印迹着初来时的青涩模样。恰逢华诞,我与您相遇,药香轻轻透过衣襟,才懂得这是命运早备好的温柔,从此,我的心跳便与这方土地的脉搏,同频共振。
初遇您那日,整块青石卧于正门前,"贵州中医药大学"八个鎏金大字被秋阳镀得发亮,石后有八根立柱如擎天之笔。我看着校徽入了迷,忽觉此六十年杏林,恰如一尊陈年药瓮——吸黔山之清露、传岐黄之古方、融苗疆之灵药、熬岁月之文火,酿出了这一瓮能润人心田的甘醇。墙侧镌刻的"厚德明志,笃学力行"的校训,字缝里还沾着昨夜的桂花香,沁人心脾,难忘初心。
晨曦微露,药圃中的鱼腥草带着三分野趣,沾露而立。我蹲于时珍像前,细数三七之复叶,室友掐断紫苏一叶示于我:"此紫晕之中,藏'行气宽中'之玄机也!"我点头表示赞同。听!"麻黄发汗,桂枝解肌——"这朗朗的读书声,揉进了桂枝清芬,落在了医圣张仲景石像所持的竹简之上。丁达尔效应使得阳光穿隙斜射,恍惚间似见医圣衣袂在光影中微动,仿佛正含笑聆听吾辈后辈,倍感欣慰。后生小辈愿从经典里挖智慧,让中医在新时代焕发活力,这股劲儿确实特别让人振奋呢!
午后的实验室里,只见学长学姐们勤于苦学的身影,玻璃仪器泛着琥珀之光。自葛根中提取到的乳白结晶在试管里发着微光,似在华佗像前在药圣目光中轻轻摇曳。后于图书馆得见前辈的笔记,页脚注有"炒炭过甚,明日重作"的字迹,此墨迹晕成了浅灰色,才知那些被炒焦的苍术、切歪的天麻,早被前辈亲身化作引路之灯。这份被时光温柔托举的感觉,令每位走近您的学子皆觉踏实——原来吾辈所绊之石,早已被前人磨作铺向远方之梯,正如校史馆里的铮铮铁骨,任六十年风雨打磨,反而让您这"陈年药翁"更加甘醇。
穿过科研楼旁的石板路,镜湖总浮着一群通人性的锦鲤,见人而聚,似是您的待人之道。岸边却“垂杨拂绿水,摇艳东风年”独自快活。苗医药博物馆的飞檐正懒懒地挑着午后的阳光,我一入内便与满室的草木清气撞个满怀,层层叠叠而井然有序的玻璃展柜,各式草药以鲜品、干品、浸制标本三种形态陈列:带绒毛的苍耳子旁摆着苗语标注的"粘粘草"标牌,紫花地丁与"血见愁"的苗名铭牌并排而立,在上层的七叶一枝花浸在玻璃瓶中,根茎处还留着采集时的泥土呢!转过拐角,一组玻璃缸不禁引人驻足:乌梢蛇盘踞在液体里,鳞片在光线下散着干燥的哑光,每一片都清晰可辨,像被精心排列的细小铠甲;银环蛇标本旁附着手绘图谱,标注着"治风湿痹痛,配透骨香入药"的苗医药方。走到展厅中央,穿靛蓝色对襟衣的苗医老者右手握药锤,左手扶着药槽,眼角皱纹藏着对制药的自豪;另一苗医老妪正俯身给石像孩童施针,银针斜刺的角度恰与中医"合谷穴"契合;年轻药女背着竹篓而立,篓口还露出了天麻与杜仲,这一“苗医之家”的场景,仿佛在无声地诉说苗族传统医药的悠久与神秘,尽显民族医药的独特韵味。另一侧三尊石像默然矗立,石像上稍有尘埃落足的年轮纹路里,恰似"笃学力行"的注脚,刚好证明着不同医脉如何在实践中相融?
往日学长一语:"昔在药圃采药,校徽于胸前发烫,如怀整个杏林之目光。"指尖触到岩壁附生的石斛,石缝里的青苔染上了些许指尖温度,恍惚触到六十载中,您踏过的所有山径足迹——前辈未言之语,皆藏于这些苔米砖瓦的坚强之中,正如苗医博物馆里那条浸在药酒中的乌梢蛇,沉默却倔强地证明着苗汉医药交融的岁月,也如那校训,在风雨中始终守着最初的重量。
古有《黄帝内经》云:"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此语回荡在您的耳畔,墨色经年未褪。吾辈于书屋中而时悟之,于课案上而时感之,于师者下而时学之,渐渐悟顿"治未病"不仅是医理,更是您六十载育人的初心。如那些春生夏长的药苗,既要经风雨之洗礼,亦需得园丁之扶持,方得"气厚味纯"之质。尝闻老教授之言:"您在初建时,前辈们以'一根针、一把草'解百姓疾苦的决心,刻苦专研,筚路蓝缕,才有了这中医佳绩"。今观校史馆黑白照片,见前辈们于油灯下抄录医案,于石阶上晾晒药草,于案前探讨药物药性。忽懂校训从非虚言——"厚德明志"是对医者仁心的注解,"笃学力行"是对济世之路的承诺。辗转过的六十载时光,转出的是草木清香与初心回响。 您过去的六十栽历程,恰似这过程:炮制"九制黄精",经九蒸九晒,其色渐深,其味渐醇。您初建时如鲜品,带着山野的气息;经岁月淬炼,渐成醇厚的朴质,仍始终守着"药者仁心"之本。而吾辈如那新采之药料,正于这片土地上,经"修德"之蒸、"治学"之晒,待成可用之材。这既循古法炮制,又添现代检测的严谨,不忘初心又与时代同频。 在《本草纲目》中有载:"药有阴阳,气有厚薄,味有浓淡。"您混有六十年的积淀,恰如一味气厚味浓之良药,既含"岐黄之术"的阳刚,亦具"苗医苗药"的灵秀,更具"人文之怀"的阴柔。而吾辈这些"后起之秀",当如那些向阳而生之药苗,既承土地的滋养,亦展向上之姿,待来日长成参天大树,枝繁叶茂,定为"健康中国"的蓝图,添上属于中医的浓墨重彩。
暮秋时节,银杏叶铺满小径,像是您铺开的金色医典。见学姐于此写生,素色裙裾被微风轻拂,手中画笔轻蘸颜料,在画布上缓缓描摹,杜仲之虬枝、金银花之藤蔓,皆在画中。画毕题字:"六秩风华,薪火相传。"忽然明白,所谓传承,便是不断更新的药草标本,是新旧交替的仪器,更是那本标注着“明日重做”的笔记……在吾辈眼中,比黔岭秋阳更亮的光芒是中医的精神在守正创新中反复的流转;比藤曼攀援更执着的劲儿是既守住药材的本味,也根据时代的“体质”,慢慢熬出汤药的闯荡。
夕阳将力行楼的影子拉成温柔弧线,如无数托举之手。囊是将前辈所予之暖,酿作予后人之光。六十年不过序章,待吾辈携此地药香走向四方,定会让黔岭草木铭记,令岐黄薪火知晓,吾辈将为您续写更长的华章。
夜深人静,岐黄广场的路灯如盏盏药灯,八根立柱在月光下泛着温润光泽,与图书馆前岐伯和皇帝石像眼中的温和笑意遥相呼应。我漫步在普济路上回望,六十载药香如缕,正缠裹着新一代杏林人向上的枝桠。吾辈将在您的怀抱里,承岐黄薪火,撷黔地灵秀,让青春与药草相遇,理想共药香远播,待来日,也能成为照亮他人的那盏中医药灯。
春去春来,这里将继续孕育更绵长的草木深情;云卷云舒,这里会不断抒写更厚重的光阴故事;人来人往,这里定能守着初时的模样且愈发丰饶。储存了一甲子的药香,早已化作我与您相遇的美好邂逅,愿此后岁岁,让这场温柔的相遇,在医道里生生不息,让贵州中医药大学的药香,再飘六十年,再飘更远的六十年……
学生组
王云筛
人文与管理学院2024级公共事业管理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