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贵中医的故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天地 -> 我和贵中医的故事

杏林天平手

发布日期:2025-09-18

清晨,薄雾尚未在药圃的叶片上凝成露珠,我便夹着厚重的《法理学》匆匆穿过校园。空气里,清苦的草本芬芳与食堂蒸腾的米香交织成一股奇异的暖流,扑面而来。这氤氲着药香的气息,是贵州中医药大学为我这位法学学子烙下的独特胎记——行走在岐黄殿堂里的天平守护者,于此方天地间,以理性丈量温热。

课堂是我们的第一个交汇点。置身于人文与管理学院,窗外是药学院楼宇肃立,窗内是逻辑与条文构筑的森严殿堂。最难忘那堂《中国法律史》,老师讲到“医法同源”,古时皋陶治狱以神兽獬豸辨曲直,其明察秋毫之智,竟与中医“望闻问切”察识病机的精微何其神似!獬豸的独角刺破迷雾,医者的指尖探询脉息,指向的都是生命深处被遮蔽的真相。课下与药学院好友闲聊时,她赠我一枚驱蚊香囊,笑言:“你们条文是社会的药方,我们本草是身体的律令。”细嗅囊中艾草、菖蒲的清冽,忽然觉得手中那本翻旧的《民法典》也仿佛染上了草木的灵气,字里行间有了熨帖生命的温度。课堂的经纬,就这样将冷峻的法理与温润的医道悄然缝合。

校园的馈赠远不止于课堂的碰撞。图书馆的深木长桌是我精神的栖息地。彼时伏案研读《宪法》精义,邻座一位同学正凝神校勘泛黄的《本草纲目》影印本。他指尖在古老的药名与性味间逡巡,神情专注得仿佛在聆听大地深处的秘语。偶然抬头,目光相遇那一刻,图书馆巨大的穹顶下,时间仿佛凝固。典籍的沉香与油墨的新味无声交融,汇成一条静水深流的知识之河。无论是推演条文逻辑的严谨,还是辨析药性归经的幽微,都在这片书海中被赋予同等的庄严。我敬畏地触碰着书脊,指尖所掠过的,是千年来人类对秩序与疗愈并行的虔诚求索——法,是社稷的筋骨;药,是苍生的血脉。这沉静的书香殿堂,以无言之教,将规则与仁心的双重重量,沉甸甸地压在了我的肩头。

真正领悟“杏林”所承载的厚重,是在一次偶然旁听的中医经典讲座里。老教授讲到《黄帝内经》中“上医治未病”的至理,声音沉稳:“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此乃防微杜渐,阻遏燎原之火于星点之时。”台下医学子们频频颔首,我心中却如惊雷炸响!这不正是法律精神中那“预防为主”、“源头治理”的至高智慧在古老医学中的回响么?无论是构建缜密的制度以杜绝社会运行的“未病”,还是立法保护生态以涵养生命赖以存续的根基,法学的终极关怀,不也正是为了一个更少“病痛”的人间?岐黄之术守护个体康宁,法治之光则烛照社会健康。那一刻,医者的仁心与法律人的理性,在我心中轰然贯通,仿佛两道星光在灵魂深处交汇,照亮了前路——原来我手中所执的,亦是另一种形式的“仁术”,为这浩荡人间开一剂疗愈痼疾、疏解沉疴的“规矩”良方。

时光流转,甲子之庆的跫音渐近。校园里,古训“厚德明志,笃学力行”在崭新的展板上熠熠生辉。身为法学学子,我亦渴望以所学为母校华诞增添一抹独特的光泽。

行走于这被药香浸润的学府,身为一名法学学子,我始终怀揣着对规则近乎苛刻的敬畏。然而贵中医大以其博大的胸襟,让我在法条的严谨之外,更深切地触摸到规则背后那永恒跳动的温热心脏——那是《礼记》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古老回响,亦是悬壶者“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慈悲心肠。理性是天平的支点,而仁爱,才是驱动它最终指向公正的永恒砝码。当模拟法庭的庄重肃穆与实验室里药香弥漫的宁静致远在我生命中交响,当獬豸的锐眼与本草的柔蔓在我灵魂深处共生,我便知道,母校早已将一种超越学科藩篱的智慧刻入我的骨血:以冷静的思维守护人间秩序,以温热的心肠体察世道沧桑。

六十年岁月如药炉文火,慢熬出这所殿堂的深厚底蕴。值此华诞,撷取法学子视角下几个微小片段,以证此心:我曾在弥漫药香的清晨奔赴法理的疆场,曾在沉静的书海与古老的智慧劈面相逢,更在“上医治国”的箴言里找到毕生事业的注脚。母校予我的,不仅是知识的图谱,更是精神的坐标——愿以心中那杆理性的天平,终生称量公义,守护这方岐黄沃土所孕育的一切生命尊严与人间暖意。在这杏林春暖、法理长青的园圃里,我辈法学学子,亦是那孜孜不倦的种药人,以公平为耒耜,以仁恕作甘霖,期冀着正义的良种,在下一个甲子的晨光中蔚然成林。


学生组

王楚滢

人文与管理学院2023级法学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