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秋,拖着行李箱走进校门时,最先闯入鼻腔的是淡淡的药香,混着图书馆飘来的墨味,在九月的风里酿成特别的气息。作为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新生,站在这所以中医药为根基的校园里,心里总有些微妙的好奇:在这里,我的专业会以怎样的方式生长?两年过去,答案藏在那些与校训"厚德博学,笃行济世"不期而遇的瞬间里,藏在六十年时光沉淀的温度里。
开学典礼上,校长指着一张张老照片说往事。黑白影像里,前辈们背着药箱走在山间,简陋的教室里摆着为数不多的教具,却挡不住眼里的光。"从1965年建校起,这所学校就没变过一个念头:为这片土地上的人谋健康。"他顿了顿,看向我们,"健康不只是身体的,更是心理的。这些年,学校慢慢建起新的学科,就像给老树添新枝,根还是扎在原来的土里。"那时我还不懂,这"根"究竟是什么,直到第一节《中医与心理》选修课。
授课的老师头发花白,总爱说"老祖宗的智慧里藏着心理学"。他讲《黄帝内经》里的"怒伤肝、喜伤心",说这是最早的情绪与躯体关系理论;他聊传统养生里的"调心",说和现在的"正念"异曲同工。有次他带来一摞旧讲义,纸页泛黄,字迹却工整,"这是几十年前,学校刚开始探索医学与心理结合时,老师们一笔一划写的。那时候条件有限,却总想着把能帮人的学问凑到一块儿。"他翻到某一页,上面画着简单的穴位图,旁注着"安神"二字,"你看,老辈们早就知道,心里的结,有时能从身上解开。"那天的课,我们没看PPT,只是围着一张老桌子,听他讲过去的人如何用草药香气、穴位按压帮人平复心绪,窗外的阳光落在桌上,像给那些旧时光镀了层金边。
真正感受到这种融合的力量,是在参与学校组织的社区服务时。我们跟着老师去做心理疏导,同行的还有学中医药的学长学姐。有位老人总失眠,我正准备拿出量表,学长却先给老人按了按手腕内侧的穴位,"试试这个,老法子,能安神。"后来才知道,这是学校多年的传统,不同专业的人搭伙做事,心理学的"话疗"配着中医药的"调理",成了独有的服务方式。有次和带队的老教授聊天,他说:"几十年前,老师们走村串寨,既带草药,也带'宽心话',现在工具多了,可那份'想让人好'的心思,和当年一样。"我忽然懂了校长说的"根"——无论什么专业,最终都要落到"关怀人"上。
在学校的两年,见过太多这样的场景:心理咨询室的书架上,既有现代心理学著作,也有翻旧的中医药典籍;选修课表上,《积极心理学》和《中医养生概论》并排而立;甚至连校园广播,晨间是舒缓的正念引导,傍晚是介绍草药功效的科普。去年校庆,校史馆里展出了六十年的学科发展轨迹,从最初的传统中医药专业,到后来慢慢加入的新学科,像一棵大树,主干挺拔,枝桠渐丰。展柜里,有早年手写的心理评估表,旁边是现在的数字化测评系统;有前辈们下乡时用的简易药箱,旁边是我们现在用的心理沙盘模型。最打动人的是一张集体照,不同年代的学生站在一起,穿着不同的校服,手里拿着不同的书本,脸上的神情却格外相似——专注,且带着温度。
前阵子,在新建的实训楼里上课,窗外就是大片的药圃,嫩绿的枝叶在风里摇晃。老师指着楼里的新设备说:"这些是新添的,但别忘了回头看看那片药圃,前辈们就是在那样的地方,一点点琢磨出帮人的办法。"风从窗户钻进来,带着熟悉的药香,混着教室里讨论案例的声音,忽然觉得,我们这代人的幸运,在于既能接住前辈传下来的经验,又能带着新的工具往前走。
明年,我打算选修《民族心理与传统医学》,想去看看那些流传在民间的智慧,如何悄悄影响着人们的心灵。或许有一天,我也会像那些前辈一样,带着学到的知识走进街巷村寨,用心理学的方法,也用从这所学校耳濡目染的关怀,去做些实在的事。
阳西下时,常爱在校园里散步。看白大褂的身影匆匆走过,听实验室传来的细微声响,闻着若有若无的药香,心里总觉得踏实。这所走过六十年的学校,像一位沉默的长者,把那些关于坚守、关于创新、关于济世的故事,都藏在了风里、土里、我们走过的每一步里。而我们这些新来的,正带着自己的专业,自己的热爱,在这里续写属于我们的篇章。
路还长,而起点的风景,已经足够温暖。
学生组
沈乐文
人文与管理学院2022级应用心理学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