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夏,当我收拾行囊告别市东路50号时,校园里的法国梧桐正枝叶繁茂。没有青春电影里的刻骨铭心,唯有淡淡的情绪弥漫:淡淡的欢喜、淡淡的忧伤,连同对未来的迷茫,也都淡淡的。那个毕业季,我便是如此懵懂地作别了学生生涯。未曾想,时隔多年,命运竟又将我带回这里,继续求学的旅程。
毕业后,我先是在贵阳工作了一年,而后选赴广州,正式开启了职场的十年拼搏。2019年末,新冠疫情骤然降临,接连几位朋友的离世,令我心生倦意。恰逢职场上亦遭遇瓶颈,仿佛无论如何也难以再进一步。于是,一种想要“修整”的念头悄然滋生。漫长的居家时光,我开始重拾书本,萌生了重返象牙塔的渴望。
决心考研的那一刻,我甚至动用SWOT分析法筛选学校。然而事实证明,所有方法论在情感面前,似乎都不值一提。与其奔赴陌生的远方,不如回归母校的怀抱——贵阳四年的时光,早已让我深爱上这里的一切:校园里郁郁葱葱的梧桐、甲秀楼畔微凉的河风……往昔种种,历历如昨。
我终究是幸运的。2023年,梦想成真,我怀揣录取通知书,成为人文与管理学院的一名研究生。正庆幸能重温旧梦时,才知报到地点已迁至开阔而美丽的大学城新校区。行政楼旁的人工湖波光粼粼,三月的杨柳吐翠,樱花绽粉。看着路上青春洋溢的师弟师妹,心底不由轻叹:青春真好。
人到中年,难免带着几分疲惫,却也因此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时光。无课时,便去图书馆寻一隅,捧书静读。我甚至在朋友圈戏言:“要把图书馆的板凳坐穿。”由于我读的书太杂,连导师夜忍不住提醒:“你应该多专注于专业领域。”
细数求学岁月,贵中医四载本科最是难忘。药学系的孙书记授课时总是座无虚席,年轻的我们既折服于他的学识,也惊叹于他课堂上那些“惊人”的真情流露,师生间其乐融融。另一位是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李倩,如今她虽已到其它学校任教,但是多年来我们始终保持着亦师亦友的情谊。在我人生的每个关口,她的鼓励与支持从未缺席。
从前总嫌校园局促,或许正因这“小”,才氤氲着浓浓的人情味。重返故地,昔日授课的刘老师已成刘院长,传说中的陈瑶书记还为我们开了一门课……十余年光阴流转,她们变了许多,却又似乎丝毫未变,亲切如初,美好依旧。课堂上也多了许多年轻的面孔,甚至好几位老师比我还要年轻。坐在其中,常感岁月蹉跎,在攀登知识高峰时,遗憾自己始终徘徊于山脚。
最幸运的,莫过于遇到恩师贺菊莲教授。她和先生李浩教授工作都极为繁忙,却仍坚持每学期邀我们去家中做客。我们这一届,贺教授只带了我一个研究生,因课程安排,我与师兄师姐们难得碰面。倒是李教授的学生,认识了不少。每次去老师家蹭饭,李老师的硕士、博士生也总是一同前来,一行人浩浩荡荡,把老师家里挤得满满当当。李老师总是亲自下厨做一桌子的佳肴,贺老师则与我们围坐谈心,他们对我们每个人的学业、生活都很关心,像极了家里絮絮叨叨的父母亲。
转瞬间,研究生生涯也近尾声。新校区的鸭脚木黄了又绿,绿了又黄,图书馆靠窗的那个座位,板凳终究未能“坐穿”。朋友问起求学的感受,我笑笑对她说:学海无涯……
学生组
冯钰
人文与管理学院2023级研究生2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