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遇贵中医,一切都是新的。新的环境,新的面孔,连空气中都浮动着陌生又让人期待的气息,像校园里栽着的群树,枝叶在风里轻晃,抖落的气息混着泥土与青春的鲜活,是未知旅程开启前,那阵撩动衣角的、带着期许的风。
那一年,攥着录取通知书踏进校门,红底烫金的校名在阳光下挺显眼,“厚德明志,笃学力行”几个字,一下子撞进眼里。手指摸了摸通知书上的校徽,有点凹凸的纹路,让这张纸多了份实在的分量,远路带来的疲惫,好像也跟着轻了些,脚步不自觉地就想快点儿,把“新中医人”的身份在这儿落定。
跟着指引找到寝室,推开门,原木色的家具看着质朴,阳光透过窗户,在床铺上撒了一片亮。室友们从不同地方来,眼神里都带着紧张,我们笑着打了招呼,小小的空间里,我们各自忙着安置行李,把“新环境”的陌生感冲得没影——原来在这儿,不同地方的人也能因为一群同龄人的热闹,变得像家一样。
下午开班会,老师站在讲台上,脸上带着温和的笑,讲校园生活里该注意的事儿,贵中医从1965开始办学的,到现在培养出好多中医人才,“厚德明志”的精神,在这么多年里慢慢成了育人的底气。末了,老师话锋一转,叮嘱我们:“在大学,我们仍然要认真学习,要不断上进,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这话听着实在,让我明白,贵中医传承的本质,是带着六十年的积累,朝着未来使劲儿。2024年入学的我们,赶上母校快到花甲之年,注定要在这传承和创新里,添上自己的青春痕迹。
晚上,几个室友一拍即合,去了校门口的小饭馆,我们聊天说笑。笑声和饭馆的烟火气混在一起,把晚上的异乡变得暖和——贵中医对我们来说,不只是学知识的地方,更是传承中医的纽带,虽然我们学的是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我们在这儿扎根,也盼着能在校庆的时候,给母校看看我们青春的努力。
日子过得很快,像被风吹着翻书页一样。高数课上,盯着复杂公式,脑子常“打结”;C语言和Java课上,老师带着我们写代码,从一开始对着空白界面发呆、不知从何下手,对着报错提示干瞪眼——连写简单程序,都得摸好久才能跑通。遇到难题,就和室友凑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头脑风暴”,谁也说不准想法对不对,可说着说着,思路就慢慢顺了。就在这一次次“卡壳-争论-再尝试”里,从陌生到没那么陌生,从慌张到能稳住神,贵中医的“门”,也在这磕磕绊绊的探索里,慢慢露出条缝,让我们瞅见点光。空闲之余,我和我的朋友参与了学校的趣味活动,通过游园会了解贵中医,去了图书馆和苗疆博物馆,还有一些名人雕塑,如李时珍;通过“识骨趣知骨秘”活动也了解到一些人体骨骼;参加观影活动《烈火英雄》和《霸王别姬》、《百鸟朝凤》,有着别样的体验。我们也会逛逛校园,校园里中药材随处可见,我们还看到学长学姐们栽的树。
这一年,我摸到的“门”,是贵中医六十年积累的门。六十年的风风雨雨,学校在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科研医疗这些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又努力创新求变。2024年入学的我们,在这扇门里,接过“杏林逐梦”的接力棒,开拓“岐黄赓续”的新道路,用青春的脚步,为母校的发展续写篇章。
站在贵中医快到花甲之年的节点回头看,初遇时的新鲜和期待,已经变成了深入学习的坚定。未来,我们这些年轻的“新苗”,会继续在这片土地吸收养分,跟着学校六十年的光辉足迹,把个人成长和学校发展融合在一起,让“厚德明志,笃学力行”的精神,在新一代中医人手里,燃烧得更旺。等我们走出校园,也会带着贵中医给的底气,讲好中医药的故事,让这六十年的传承,在时代的浪潮里,谱写出更宏大的新章。
贵中医的六十年风华,是过去的荣耀,更是未来的序章;我们和母校的故事,从2024年开始,而我们手中的笔,正等着书写新一代中医人传承和创新的答案,以青春的名义,赴母校的甲子之约,一起走向更火热的未来。
学生组
邓冰冰
信息工程学院医学信息工程专业2024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