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黔山溪水潺潺流淌,六十载春秋在历史长河中不过弹指一挥间,但对于贵州中医药大学而言,这甲子岁月恰似一株仙草破土而生,历经风雨淬炼,终成参天巨木,荫蔽万千杏林学子。从1965年建校之初的筚路蓝缕,到如今成为西南地区中医药教育的璀璨明珠,贵州中医药大学以“厚德明志,笃学力行”的校训为根基,在黔贵大地上书写了一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壮丽史诗。作为大三学子,我每日穿梭于校园的亭台楼阁间,触摸着历史的温度,感受着蓬勃的生机,在此以笔墨为礼,致敬母校六十华诞。
甲子峥嵘:从初创到卓越的奋进之路
六十载风雨兼程,贵州中医药大学的发展史是一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奋斗史诗。建校初期,学校以“传承黔地中医精髓,培育民族医药人才”为使命,在简陋的校舍中点燃了中医药教育的火种。老一辈创业者们肩扛药箱、手执竹简,在苗岭侗乡采集药材标本,在实验室中提炼民族药方,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着“医者仁心”。1978年,学校开启了规模化发展的新篇章,改革开放的春风拂过黔山,学校紧抓机遇,扩建校舍、引进人才,中药炮制实验室、针灸推拿实训中心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拔地而起,一批批德才兼备的教授学者扎根于此,为中医药教育注入科学化的血脉。
进入新世纪,贵州中医药大学以“守正创新”为发展理念,在传承中突破,在突破中升华。2005年,学校获批国家级中医药重点学科,苗药研究、民族医药文化传承等特色领域崭露头角;2010年,与国内外多所高校共建中医药国际合作平台,让黔地医韵走向世界;2018年,学校成功更名为“贵州中医药大学”,标志着办学层次与综合实力的历史性跨越。从最初的单学科院校到如今涵盖医、理、工、管多领域的综合性大学,从地方性学府到国家级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地,每一步跨越都镌刻着几代贵中医人的智慧与汗水。
杏林薪火:育人六十载的匠心传承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贵州中医药大学,这句古训被赋予了新时代的生命力。漫步校园,中医药文化长廊上悬挂着历代名医画像,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经典语录与现代医学理论交相辉映;教学楼内,VR虚拟诊疗室、智能脉象诊断仪等科技设备与传统针灸铜人模型相映成趣——这里,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不是割裂,而是智慧的交融。
作为大三学生,我深深感受到学校“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中药鉴定学》课堂上,老师会带我们走进苗岭深山,亲手采集杜仲、天麻等药材,在泥土气息中理解“道地药材”的真谛;在《中医经典选读》课程中,老师以临床案例为引,让我们在《伤寒论》的条文里触摸千年医理的脉搏。在门诊见习时,看老师如何以三根手指诊脉辨症,听他们讲述“望闻问切”背后的哲学思辨。这些浸润着匠心的教学方式,让书本上的知识化作流淌在血液中的中医信仰。
育人六十载,学校桃李满天下。从扎根基层的乡村医生到三甲医院的学科带头人,从苗药研发的科研先锋到国际中医药交流的使者,无数贵中医校友用行动诠释着“大医精诚”。我校1985届毕业生王教授,带领团队研发出治疗高原病的苗药新药,惠及青藏高原数百万民众;校友李医生在非洲援医期间,用针灸技术治愈当地疟疾患者,被联合国授予“国际卫生使者”称号。他们的故事在校园口口相传,成为激励我们奋进的灯塔。
青春芳华:大三学子的校园时光
大三的校园生活,是奋斗与成长交织的画卷。清晨七点,岐黄广场上已有一群同学随着晨光练习八段锦,招式舒缓中暗藏刚劲,正如中医药文化的刚柔并济;图书馆内,考研学子们在古籍区翻阅《黄帝内经》,在临床医学区钻研最新医学期刊,书页翻动声与窗外蝉鸣构成独特的韵律;实验楼中,我们身着白大褂,在显微镜前观察细胞结构,在模拟诊室练习舌诊面诊,每一次实验操作都是对“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医者之心的体悟。
校园生活不仅是学业的深耕,更是心灵的滋养。中医药文化节上,我们身着汉服演绎《大医精诚》情景剧,用现代舞台语言讲述古代医者的济世情怀;志愿者服务队定期走进社区,为老人测量血压、教授艾灸养生法,在实践中践行“仁心惠民”的校训;在“杏林辩论赛”中,我们以中医理论与现代健康理念碰撞火花,思维的激荡中迸发创新的灵感。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我们在专业学习之外,更收获了团队协作的默契、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与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最难忘的是导师们的关怀备至。记得在准备科研竞赛时,我的实验方案屡次受挫,是导师在深夜回复邮件,逐条分析数据漏洞,并带我到药植园寻找灵感;当我对职业规划感到迷茫时,班主任邀请校友回校分享经验,从基层医生到跨国医药企业的不同路径,让我们看到中医药事业的广阔天地。在这里,师生关系不仅是传授与学习,更是前辈与后辈的心灵共鸣。
展望未来:承古开新的时代征程
六十华诞是里程碑,更是新征程的起点。站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时代浪潮前,贵州中医药大学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未来。学校新近落成的“中医综合楼”集教学、科研、临床于一体,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大数据中医药分析平台等前沿科技,将助力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与东南亚国家的中医药联合实验室正在筹建,黔地苗药有望成为“一带一路”上的健康使者;校园内,新规划的“中医文化生态园”将药圃、养生馆、传统功法修炼场融为一体,让师生在自然气息中感悟“天人合一”的哲学。
作为大三学子,我们既是学校六十载辉煌的见证者,更是未来蓝图的绘笔者。在实验室里,我们探索用分子生物学解析中药活性成分;在临床实习中,我们尝试将针灸与康复治疗结合创新疗法;在志愿服务时,我们思考如何将中医药智慧惠及更多偏远地区。母校教会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治学之道——这将成为我们未来行医路上的指南针。
六十载甲子芳华,贵州中医药大学以扎根黔地的坚韧,书写了中医药教育的华章;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培育了杏林英才的辈出。作为在校学子,我们深知:今日校园的每一份努力,都将成为明日中医药事业的星辰;今日心中的每一缕感动,都将化作未来悬壶济世的动力。愿母校如黔山之松,常青于时代;如乌江之水,奔涌向未来。甲子华诞,谨以青春之名,祝贵中医弦歌不辍,薪火永传!
学生组
曹悦
第一临床医学院
2022级中医学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