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薄雾轻笼,当第一缕朝阳穿透云层,国旗在庄严旋律中徐徐升起。我肃立于观礼台,手持话筒,目光虔诚拂过晨曦中巍然矗立的校训石,"厚德明志,笃学力行"八个鎏金大字流淌着六十年积淀的智慧光芒。这一刻,肃穆的仪式感与胸腔奔涌的热血同频共振,仿佛触摸到历代师长传递的精神火炬。作为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学子,我的青春坐标精准锚定在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的黄金交叉点——键盘是我的银针,算法是我的方剂,数据流是我的经络图,在这片杏林沃土上,我以创新锋芒耕耘着属于数字时代的风华篇章。
科研之光:用数据解码岐黄奥义
当同龄人还在课堂理解阴阳五行基础理论时,我已在导师引领下潜入中医智能化的深海。结直肠息肉患者的舌象特征统计分析,成为科研征途的第一座灯塔。记得那个寒冬深夜,实验室灯光如孤岛般明亮,我如现代采药人穿梭于千余份舌诊图像数据库,指尖在触控屏上精确标注苔色厚薄、裂纹走向。记得家乡一位七十岁老中医特意寄来手写信:"没想到老祖宗的'望诊'能遇上你们的高科技!"这质朴的感动成为我攻坚的动力源泉。
数据清洗的过程犹如沙里淘金,我们创新采用双盲标注法确保客观性,开发专用图像增强算法解决拍摄环境差异。历经三十七次算法迭代的煎熬,当多任务学习混合模型终于突破瓶颈时,实验室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欢呼。更令人振奋的是,论文发表那日,导师感叹:"这就是岐黄薪火在数字时代的火种。"
真正的蜕变发生在项目转化为"岐黄智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健康科普·守护云平台"后。在"互联网+"省赛现场,面对评委对临床适用性的质疑,我展示出432例双盲对照试验数据:"系统识别准确率达93.2%,早期息肉筛查灵敏度提升40%!"当省级银奖的奖牌在聚光灯下闪耀,我触摸到科研落地的温度——原来一行行代码真能化作守护生命的盾牌,这是现代医工交叉最动人的诠释。
交叉之路:在传统与现代间架桥
这份探索的激情早已融入学术血脉。在《医学信息学》课堂上灵光乍现:能否用信息熵建立证候传变模型?三个月的攻坚后,这项创新成果获得学院年度嘉奖。而在《信号处理》实验中,我将傅里叶变换创新应用于舌象纹理分析,向老师跟诊学习舌诊精髓,建立包含800多例舌象的光谱数据库。当算法成功区分薄白苔与黄腻苔的频域特征时,导师抚掌赞叹:"你这套方案让'舌苔难辨'变成了'图谱可鉴'!"
多维成长始终浸润着中医药文化的滋养。升旗台上,当我在猎猎红旗下讲述李时珍尝百草的故事时,"厚德明志"的校训已内化为精神基因;学科竞赛疆场,我们团队开创性地研发"全能智药管家机器狗"——这位特殊的"药剂师"能通过多光谱摄像头精准识别300余种中药材,语音交互系统可即时解答药材性味归经,智能药柜联动功能实现经方配伍指导,其模块化设计更支持从药材科普到智能煎药的全流程服务。当它在"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赛"赛场流畅演示时:机械臂抓取当归讲解"补血圣药"的特性,语音系统回答枸杞储存要点,最后为主持人定制个性化养生茶方,评委惊叹:"这是行走的《本草纲目》!这是《黄帝内经》与机器学习的世纪对话!"
众行之志:点燃先驱者的火炬
真正让我引以为豪的,是在这片沃土上亲手播下的种子——“先驱青年队”。深知“独行快,众行远”,我汇聚起学院里那些眼中有光、心中燃火的伙伴,精心设计三级传帮带体系,建立一二三队团队框架,开发项目管理系统优化资源调配。我们来自医学信息工程、中医学、大数据,在自习室的深夜长谈里碰撞思维,在项目攻坚时的白板前激荡创意。无数个并肩作战的日夜,让这支队伍从稚嫩构想蜕变为学院竞赛的中坚力量。
看着队员们捧回一张张凝结心血的证书,20余项省级、5项国家级奖项团队成果如秋日枝头累累硕果,那份共同奋斗的满足与成长,远胜于任何个人奖杯的闪耀。“先驱”二字,不仅是团队的名称,更是烙印在我们心底的使命——用信息时代的锐利锋芒,为传承千年的岐黄之术开辟崭新疆域,架设通往未来的桥梁。
甲子回响:数字浪潮中的岐黄新篇
行至大三秋分,伫立图书馆顶层俯瞰银杏大道金黄绵延,母校的滋养如参天古树般深厚。升旗台上猎猎红旗教会我学术信仰的庄严,国歌奏响时总想起首任校长茅屋办学的往事;科研遇挫那夜,导师"算法可迭代,仁心不可移"的箴言伴着凉透的枸杞茶,筑牢我前行的初心;"笃学力行"的校训在每次攻坚时注入力量,如针灸得气般通透清明。
跟随导师临证的经历让我直面现代医学困境。那位辗转千里求医的农村患者喃喃道:"县医院查不出毛病",这促使团队开发基层版"岐黄智识"。
值此母校六十华诞,我徜徉校史长廊,仿佛看见奔涌的长河:前辈们筚路蓝缕的身影是源头活水——1972年暴雨夜,教师们用脸盆抢救菌种的壮举永载校史;而我们正以数字浪花澎湃其中,键盘敲击声恰似新时代的捣药声。
未来蓝图已在心中铺展:深耕舌诊大数据构建"舌-证-病"智能模型,研发便携式采集设备降低基层误诊率,建立中医AI开放平台汇聚全球智慧。当先驱青年队学期总结会我作报告时,PPT结尾引用《周易》"穷则变,变则通",全场成员起立鼓掌的瞬间,我懂得这是中华智慧的共鸣。
以神经网络续写《伤寒论》的智能注脚,用区块链构建《本草纲目》信用体系,让增强现实重现《黄帝内经》的天人宇宙——这便是我们这代人对母校最深情的告白。当古老的岐黄智慧在算力加持下福泽万千,那穿越六十载风雨的校训石上,"明志"二字必将绽放时代光华!正如校歌所唱:"乌蒙磅礴育精诚,数据涓流汇仁心",且看吾辈以代码为舟,仁心作楫,在数字中国的浩荡江海中,续写杏林春满的盛世华章!
——王承裕、学生组、信息工程学院、23级医学信息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