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贵中医的故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天地 -> 我和贵中医的故事

回顾开门办学

信息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25-09-26



一、概述

1965年9月4日,在热烈喜庆中,贵州中医药大学前身,贵阳中医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正式成立,开学上课。第二年5月后,“停课闹革命”(“文化大革命”)。1972年起,招收工农兵学员,复课。到1976年,共招收了五届,学制三年。遵照毛泽东主席1966年《五七指示》中的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等一系列指示,学院在1974年至1978年,举办了五次“开门办学”,我参加了中医学专业的三次。

二、经历

(一)第一次,1974年

5月起,在瓮安县首办,学员来自1972级,内容为专业课讲授加见习等。师生都住在县妇幼保健站,讲课在瓮安一中,见习在县人民医院。草塘镇(今猴场镇)也有教学点。《中医妇科学》《妇产科学》的教学,分别由彭桂鸣老师和我承担,一起带教。我们力求讲授进度对应、中西医结合,课后见习。月经病等妇科病,妊娠期高血压等产科病,较为常见,就结合这类病例,多加讲授和临证临床辅导。像宫外孕、难产等手术,则在参与当地诊疗中,让学员更多更好地了解。遵从开门办学的开放性、社会性和创新性,坚持以学员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联系学员和当地实际,实行教学民主,改进教学。还引导学员接触当地人文、社会和自然环境,进行学习、活动,全面发展,实现了教学相长。经考核、测试,全体学员成绩合格,优良的多。县里反映也好,还表谢意。年底返校

(二)第二次,1977年

之前,我在省的西学中班系统学习了中医。11月,到位于安顺县(今西秀区)的安顺专区人民医院,带1975级的中西医妇产科毕业实习一个月。此次带教,能更好地实行中西医结合,突出中医,四诊合参、辨证论治成了重点。对学员,仍多引导和交流。一次,发现柏某某不听课,课后同他交谈。他说,不想学《妇产科学》。推心置腹地交流后,他认识了西医课的重要,很感动,后来就努力学习了。类似例子,还有。

(三)第三次,1978年

10月,在惠水县人民医院和县妇幼保健站,带1976级的毕业实习一个月,任务同第二次。这是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后的最后一次开门办学。学员们对中西医结合兴趣浓厚,我便有选择地让其参与简单的手术治疗,并坚持了目的明确,程序规范,因地施教,病案示例,精准操作,逐步训练,力求熟练的教学路线。

三、效果、意义和感悟
开门办学,是当时的新生事物,令我铭记。

(一)学院的大事

1.开展复课的重点。1968年,毛泽东主席的“七二一指示”中说,“理工科大学还要办”。1972年春,北大、清华招收工农兵学员的试点经验,在高校推广,遵照教育部指示,学院开始招收学员,复课。开门办学,成了复课的重要工作和重点内容,是那个年代及之后教学的起点及过渡。

2.办学模式的探索。开门办学,就是推倒学校“围墙”,或让“围墙”透明,走出去,请进来,与现实、社会和自然脉络相通,吸收“营养”,既促进学院改革,又推动学员增强责任感、实践力,会创新,全面发展。如此,则学院就不再封闭,学员就“学工、学农、学军”去了,符合教育的本质、本原和规律。再说,学院成立后没有多少后续建设,借助校外条件办学,顺理成章。

3.学科特色的体现。学院是医学类、医药类大学,那时仅有的中医学、中药学两个专业,属理科,后者兼属工科。就是说,专业学科的实用性、操作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强,可通过开门办学来学工、农、军,加强实践,以求实用。

4.红色传统的感召。上述三县,都有红军长征足迹和红色基因,令人缅怀、振奋和前行,是最好的学军基地。瓮安:从1934年10月3日至1936年1月26日,红六军团、中央红军、红一军团二师和工兵营、红二方面军,先后过境,在县城等地开展宣传等活动,留下了周恩来同志誉为“伟大转折的前夜”的猴场会议会址、强渡乌江(江界河)战斗遗址等红色文化资源。安顺:1935年4月13日、14日,红三、红五军团过境,留下了杨武乡的红军指挥部旧址等遗迹。惠水(昔称定番):1935年4月10日至12日,中央红军分三路过其上百村寨,在县城开展宣传等活动。1950年后,西大街易名为长征路,并建了英烈墙等纪念物。开门办学时,虽然这类资源大多尚待宣传开发开放,但师生身临县境,还是或多或少知道其存在和价值,并受其思想、精神的一定感召与熏陶。

5.人际关系的密切。开门办学,师生同吃、同住、同行、同学习、同教学、同活动的“六同”,让大家互相交流、了解、切磋,互相帮助,打成一片,友谊深化。

6.人才培养的基地。中共中央于1966年8月8日发布的“十六条”中指出,要“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上述三届学员,照此培养,不仅在校而且毕业后的表现都不错。比如,1972级的,周惠民任过省卫生厅副厅长,马志荣是学院一附院的妇科专家,龙运光是黔东南州中医医院的侗医专家,朱建贵是北京某单位的针灸科专家;1975级的,余安平任过学院二附院院长、中共贵州医科大学纪委书记;1976级的,左仲许、冯玲媚、彭小芳分别是二附院的外科专家、针灸科专家、人事科科长,李玲是省医学会的专家,等等,他们都很优秀,表明开门办学点,就是那时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基地。

7.学院声誉的提高。作为成立不久的学院,实行开门办学,向教学点当地学习,开展诊疗,主宾关系良好,双方受益。学院的知名度、美誉度与影响力、吸引力得到提高与加强,而当地重视了中医,得到学院帮助,后来发展了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如瓮安还成了全省的中医强县。瓮安的这种发展,还与后来的国医大师刘尚义教授有关。那时,他在草堂镇对门场,办了个教学点,与60名工农兵学员同吃、同住、同教学,培养出来的中医“乡土人才”,全是业务骨干。其中,有乡镇卫生院、县和州中医医院的院长,县卫生局领导21人,还有一人被誉为黔南州的“神医”,黔南因此受益,学院也随之更为人知。

(二)个人的成长

1.工作角色的跃升。我原是黔西县人民医院外妇科医生,虽然经常讲课、带教,但还只是个医生。参加开门办学及之后的工作,让我从县域医生向高校教师、科研人员、临床医生的复合型角色转变,是医业的向上跃升,令我难忘。

2.医学道路的延展。在县医院,我进行过以中医治疗破伤风等的成功探索,仰慕中医。开门办学,让我走进了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教研医,医学道路向前延伸,令我振奋。

3.修身养性的深化。1974年,我4月调来,5月要去瓮安,爱人在郊区上班,我就将三岁的女儿送到黔西请人带,自己带着六岁的儿子让他进了瓮安的幼儿园后,便致力于开门办学,努力克己奉公。在教学点,向工、农、军学习,加强修身养性,还形成了一个理念:“一切为学生,为学生一切,为一切学生。”这,令我笃行。

4.执业能力的增强。增强执医能力,除自学自练外,还同当地同行等,就妇科炎症治疗、子宫切除等多个专题,经常交流,学习取经。同时,也向本校内科陆鸿宾、外科马文亮等多位老师请教,取长补短,令我向往。

5.人生阅历的丰富。五年间,出校门,入大千,既开拓医外视野,又获取业内信息,增强了沟通、探索等能力,积累了讲授、带教等经验,了解了三县县情与发展之需,对培养中医人才的责任感、针对性更强,生活充实,令我留念。

四、结语

风雨阳光,一轮花甲。在当年的贵阳中医学院、如今的贵州中医药大学,从开门办学起到目前,我连续工作51年多了。受恩、感恩、报恩,敬重、热爱、服务!在此啊,衷心祝愿学校朝着“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创新型、综合性中医药大学”目标,扬帆远航,再创辉煌!

最后,以一首七律作结。

开门办学

       春风化雨育英贤
       志在悬壶济世间

       学府何愁天地小

       医林总以智德全        
       红军留下长征路
       黔地迎来大有年
       尤谢工农多教引
       开门旨在步红专


何成瑶,教师组,二附院名医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