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记得第一次走进校园时,“欢迎新同学”,墨迹饱满,像是蘸满了六十年岁月的深情。彼时刚入学的我,尚不知“杏林”二字的重量,只觉得校园里的药草香格外好闻,图书馆的玻璃窗映着夕阳,像一本烫金的古籍,等待我去翻阅。
老校区的实验楼墙皮斑驳,爬山虎蜿蜒而上,像是时光的纹路。上世纪八十年代,实验室的设备简陋,学生们常常围着一台老式显微镜排队观察切片。没有空调的夏天,汗水滴在记录本上,晕开了墨迹,却晕不开他们对知识的渴求。“那时候,我们连标本都稀缺,每次解剖课都格外珍惜。”老师笑着回忆,“现在的你们啊,一抬手就是虚拟仿真系统,指尖划一划就能‘解剖’无数次。” 我望着如今智慧实验室里闪烁的屏幕,忽然觉得,那些泛黄的老照片里,学长学姐们专注的眼神,和现在的我们并无二样。
学校的药圃不大,却种满了百草。老师带我们认药,手指轻轻抚过薄荷的叶片,说:“这味道,和三十年前一模一样。” 学校还有专门的苗医药博物馆,里面陈列的各种出名的药材,可以说上是中国苗医药博物馆最具规模的。
学校的新校区落成,现代化的教学楼、智能化的中医诊疗实验室,让古老的岐黄之术有了新的表达方式。校庆那天,老校友们组团参观,有人摸着AI脉诊仪感叹:“我们那时候,全靠三根手指的感觉啊!” 我站在一旁,忽然明白,学校这六十年,变的是一代代人的面孔,是越来越先进的设备,不变的却是那份对医学的敬畏与热爱。
在岐黄广场上,历届学生将自己心中所想以及对学校的寄托,悄悄封存在那箱子中,我也悄悄添了一笔,然后想起入学时看到的那句话——“杏林逐梦展风华,岐黄赓续谱新章。”
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故事里的一个字,而母校,就是那本永远写不完的书。
学生组
胡雯雯
2024级养老服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