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贵州中医药大学的前身——贵阳中医学院应时代之需而立。六十年,可以使嗷嗷待哺的婴儿变成暮暮垂已的老者,也可以使泥泞不堪的泥巴路变成宽阔明亮的柏油马路。六十年,会见证衰败也会见证成长。六十年风雨,让“小,破,穷,差”的初始贵阳中医医院摇身一变成为如今的贵州中医药大学。它汇聚原贵阳医学院中医系贵州省卫生厅中医研究所、贵阳市中医医院等多方力量,于黔中大地播撒下中医药教育的火种,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发展征程。
建校初期,条件艰苦卓绝。校园面积狭小,教学设施匮乏,师资力量也相对薄弱。但第一代贵中医人怀揣着对中医药事业的无限热忱,在艰难中毅然奋进。老校长袁家玑亲自带领师生背着竹篓深入雷公山深处,风餐露宿,采集了三千多种苗药标本,整理撰写成《贵阳民间药草》 ,将那些濒临失传的苗医绝技转化为珍贵教材,让民族医药瑰宝在校园里得以传承。老师们在简陋的教室里,凭借着扎实的学识和满腔的教育情怀,为学生们传授中医经典理论;学生们求知若渴,在昏暗的灯光下刻苦研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典籍,用手抄写珍贵的医学资料。随着时代的发展,贵中医人从未停止探索与进取的脚步。1978年,学院增设中医研究班,开始招收中医研究生,开启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篇章。此后,学校在学科建设方面持续发力,不断实现突破。2016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与中医学专业认证;2017年,中药学专业也成功通过认证,同年,中医学、中药学入选贵州省一流建设学科,标志着学校学科发展迈向新高度。2021年,学校荣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获批中医学、中药学、中医专博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 ,学位授权结构实现重大飞跃。到2024年,中药学获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学科获批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学科,学科建设成果斐然。24年进校的我能够明显感觉到,学校一直在发展,过两天你就会发现门口突然多了安检机,再过几个星期你又会发现,没有电梯的教学楼突然有了电梯。或许再过两天又会多出些什么,学校又做出些改变。
在我小学的时候,对大学并没有了解,在我幼稚又狭小的认识中,我构想的中医学院里面的一定是所有人都穿着白大褂,人手一个医药箱,而且每个人都会针灸,会把脉。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的救人。在当时的我的想象中,中医医院的头顶就有一个巨大的白色光环。等我越长越大,视野开始开阔认知上涨,对中医的了解也更加透彻,直到2024年,我终于凭借自己考上了现在的中医药大学。从中医学院再到中医药大学,我们学校一定经历了很多风雨。而我整个暑假都在家里期待着,想象着,在网上不断的搜索着,在日复一日地等待着,终于迎来了开学的那天。站在校门口,我迫不及待的进去仔细观察着,比想象中的大,更安静,也更好看。各种各样的社团,丰富多彩的活动,想发展什么课外特长都可以得到帮助,也并不是每个人都带着医药箱,小时候的想象显得更幼稚可笑。
现在的中医药大学已经不是以前的中医学院了,在科研领域,贵州中医药大学成果丰硕。学校建有5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其中国家苗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独占鳌头,全国80%的苗药质量标准由这里制定,60%的上市苗药研发都有贵中医团队的身影,像年销10亿的咳速停糖浆,背后就凝聚着科研人员的心血。2025年,贵州中医药大学的老师成功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发表控制动脉粥样硬化论文,实现贵州省在该期刊发文的零突破,轰动整个医学界。
在人才培养上,学校始终秉持“厚德明志,笃学力行”的校训,构建起“名师引领、经典筑基、临床强能”育人体系。国医大师、名老中医、名医名师言传身教,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杏林才俊,他们遍布华夏大地,在医疗、科研、教育等领域发光发热。学校还不断拓展国际交流合作,让《黄帝内经》的智慧跨越山海,让苗药香囊的芬芳飘向世界。
如今的贵州中医药大学,已发展成为占地约1480亩,拥有花溪、甲秀两个校区,19个直属院(部),开设40个本科专业,涵盖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农学7个学科门类,本硕博全层次人才培养的中医药高等院校。从曾经的艰苦创业到如今的蓬勃发展,六十年风雨兼程,六十年弦歌不辍。时间还在继续,贵州中医药大学的发展也还在继续!
学生组
陈思涵
信息工程学院2024级医学信息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