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贵中医的故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天地 -> 我和贵中医的故事

校训四课:在贵中医的成长印记

发布日期:2025-09-18

第一次走进贵州中医药大学的校园时,是2023年的初秋。八月末的风还带着夏末的余温,穿过校门口那排挺拔的银杏树,沙沙作响。我拖着行李箱站在“贵州中医药大学”的石刻前掌心渗出细汗,而后在军训期间将“厚德明志,笃学力行”的校训铭记在心。我既忐忑又期待——这里,将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

第一课:厚德

大一专业导论课上,陆老师的提问至今清晰:“你们敢给小动物做实验吗?”那时我不以为然,直到第一次实验课,面对毛茸茸的小鼠,右手悬在半空三分钟竟落不下去。尽管陆老师早已演示过正确抓取手法,指尖触到那温热的皮毛时,突然懂得生命的重量。实验结束后需要处死小鼠时,我注意到有同学将死去的小鼠放在手心把玩,还有人举起手机拍起照片来。陆老师立即皱起眉头:“实验数据可以记录,但绝不能将它们的影像随意传播。”他的声音很轻,却一字千钧:“它们是沉默的英雄,我们的尊重程度,直接决定着科研数据的可靠性。”那一刻,手中的小鼠不再是简单的实验对象,而是承载着生命伦理与科研责任的载体。陆老师的话语让我明白,科研者的“厚德”不仅是技术之外的修养,更是立身之本——对每一个生命的敬畏,恰是科学精神中最温暖的底色。

第二课:明志

窗外的银杏叶由翠绿渐渐染上金黄,我们的课程表也随着季节的更迭铺展开来。老师们总说:“你们得先了解它,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然后才能真正做好。”于是,我们开始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索,为未来的坚守与前行凝聚“明志”的力量。
   微生物学的课程总是充满启迪。第一次在培养基上划出清晰的单菌落时,我盯着培养箱里那些圆润的小点,仿佛看到了用逻辑破解生命谜题的可能。老师笑着说:“别小看这些小家伙,它们可能藏着治愈疾病的钥匙——而发现钥匙的,是能看透规律的眼睛。”
   分子生物学的PPT上,DNA双螺旋结构缓缓旋转。老师敲了敲黑板:“重点来了,记住这些酶的作用位点——理解原理,才能不被表象迷惑。”那些复杂的生化途径,在反复的讲解中渐渐变得清晰,也让我们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的教室里,投影仪展示着胚胎发育的连续切片。老师指着不同阶段的标本说:“从受精卵到完整个体,每个时期都有其演化逻辑。”我们传阅着染色精美的组织切片,在显微镜下寻找课本描述的结构,更在寻找生命发展的内在规律。
   人兽共患病的课堂上,老师展示着各种病原体的电镜照片。“这些微生物没有国界,”他指着地图说,“我们的研究就是在为全球公共卫生筑起一道防线——而这需要对复杂系统的清醒认知。”
   生理学的实训室内,我们学习血压测量技术。当袖带充气时,老师让我们把手放在自己颈动脉处:“感受这个搏动,这就是生命最原始的规律。”随着袖带缓缓放气,听诊器里传来的柯氏音让所有人屏息——规律的背后,是可被认知的生命机制。
   病理学的课堂上,投影仪展示着肝组织切片。老师调暗灯光:“在观察病变前,先想象正常肝小叶的结构——对比,是认知的重要方法。”当灯光亮起,那些增生的纤维组织在视野中呈现出奇特的图案。老师说:“病变就像有序系统中的异常信号,读懂它,需要理性的分析。”

免疫学的实验台前,我们进行ELISA实验。酶标仪读取数据时,老师问:“知道为什么设置空白对照吗?”见我们沉默,他笑道:“就像判断光明,先得知道纯粹的黑暗是什么样子——这是科学思维的基石。”仪器的滴滴声与我们的笑声在实验室里回荡,那是智慧生长的声音。

课间,我常和同学坐在走廊长椅上讨论未来。阳光洒在笔记本上,那些公式和结构图在光影中格外生动。这些看似枯燥的理论课,正一点一滴地筑牢我们的信念根基。就像老师说的:“现在的知识积累,是为了将来在行医路上不忘来时的志向。”我渐渐明白,实验动物学不仅需要操作技能,更需要坚定不渝的“明志”——这是从医之路的灯塔。

第三课:笃学

截至目前,我们已在实践中投入了无数专注的时光。解剖时,必先仔细观察再动手操作。解剖牛蛙时,采用双毁髓法处理后,它的后肢突然绷直又很快松弛。我用探针固定住剑胸骨,小心剪开肌肉层——每一步都默念操作要点,生怕因疏忽错过关键结构。当体腔完全暴露时,那颗暗红的心脏仍在自主跳动,心包膜在灯光下像浸湿的宣纸,让我更真切地理解了课堂上的生理描述。处理实验兔时使用静脉注射法,而后打开胸腔,完整的纵隔结构一览无余,同学们屏息观察,在实践中验证课本知识的细节。处死小鼠采用颈椎脱臼法,遇豚鼠这类体型较大的,则用二氧化碳吸入法——不同方法的选择与操作,都是对“如何正确施为”的深入学习。当解剖剪沿腹中线划开时,肌肉纤维如花瓣般层层展开,呈现出完美的解剖学对称性,我们仔细观察每一处组织,将理论与实物对应,让知识在动手的专注中沉淀。
   微生物实验中,接种环在火焰中烧得通红,冷却后在琼脂平板上划出流畅的轨迹——严格无菌操作的每一步,都是对“严谨”二字的践行。培养箱里,昨天接种的葡萄球菌培养皿已长出金黄色菌落,边缘整齐如圆规划出,这是规范操作的成果,也让我对微生物生长特性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生理学实验中,兔子的心电图在屏幕上规律跳动,又随着不同变量的加入产生变化——我们紧盯曲线的每一次波动,记录、分析,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象的理解。
   免疫学观察中,小鼠的脑立体定位完成后,注入的蓝色染料在全身扩散,唯独脑组织保持着原本的粉白色。“看起来非常神奇,”同学轻声感叹,而我在惊叹之余,更专注于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生理机制——这便是在实践中“笃学”的意义:不止于做,更在于通过做深化认知,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

第四课:力行

记得第一次独立完成小鼠灌胃操作时,我的手微微发抖;第一次解剖家兔,不小心割到其动脉,流出的血在冰冷的解剖盘中蔓延,我难受得吃不下饭。而现在,我已能独自完成一些复杂的实验操作——这不是简单的熟练,而是在“力行”中不断突破自我的证明。
   病理学课上,当显微镜下的肝组织切片展现出纤维化的痕迹时,老师将中医“肝主疏泄”的理论与现代病理结合讲解。我一边操作显微镜调整焦距,一边听着理论的交融,在实践中感受知识的广度,也懂得了“力行”不仅是动手,更是在行动中吸纳多元智慧。
   在动物房,我学会了观察动物的细微变化——小鼠的毛色、活动度,甚至眼神,都是健康的信号。每一次记录、每一次判断,都是将所学付诸实践的过程。我渐渐深刻理解了“3R原则”的意义:减少、替代、优化,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将“尊重生命”的理念融入每一个操作细节。“力行”,是在失败中积累经验,在重复中追求完美,更是在科学探索与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在这片探索之路上,我不仅通过行动掌握了技术,更在“力行”中懂得了如何坚守初心——以严谨态度追寻真理,以仁厚之心对待生命,让每一次行动都有意义、有温度。
   在世界实验动物日4.24日这天,我们专业的同学和老师去实验动物纪念碑前献花。细雨中,老师轻声道它们沉默地奉献,照亮了人类认知的边界。我忽然明白,在这所走过一甲子的学府,我们既是传统的继承者,也是未来的搭建师——用精密数据诠释古老智慧,以敬畏之心守护每个生命。
   推开SPF级动物房的厚重门扉,消毒水混着垫料的木质清香漫过来。我轻触不锈钢笼架上的独立通气盒,透过透明面板,几只小鼠正用粉嫩的爪子捧着饲料。这是我在贵中医的第二个秋天,恰逢学校六十华诞。六十年风雨兼程,一甲子薪火相传,站在时光的节点上回望,终于懂得:我们都是这条长河里的水珠,渺小却闪耀,带着“厚德明志,笃学力行”的印记,慢慢汇入更广阔的未来。

学生组

王婷

  基础医学院2023级实验动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