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贵中医的故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天地 -> 我和贵中医的故事

甲子回眸:在时光深处与贵中医相遇

发布日期:2025-09-18

六十年,一个甲子的轮回。对于贵州中医药大学而言,这六十年不仅是时间的刻度,更是一部镌刻在黔中大地的中医药传奇。当我漫步在校园中,看银杏叶在秋风中轻舞,听图书馆前喷泉的潺潺水声,恍惚间仿佛穿越时空,与这所学府的往昔岁月不期而遇。六十年风雨兼程,一甲子风雨同舟,贵州中医药大学从1965贵阳中医学院的最初萌芽,到如今拥有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特色鲜明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每一步都深深扎根于贵州这片神奇的土地,每一程都浸润着中医药文化的独特芬芳。

贵州,这片被群山环抱的土地,自古就是中医药的天然宝库。贵州中医药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挖掘、整理、传承贵州民族医药宝贵遗产的使命。漫步校园,你能感受到这种文化血脉的流淌——苗医药、侗医药的研究成果在实验室里被现代科技解读;《黄帝内经》《伤寒论》的经典理论在课堂上被师生们反复研读;那些生长在贵州深山里的草药,经过一代代学者的研究,正逐渐揭开它们治疗疾病的神秘面纱。六十年间,学校不仅培养了大批中医药人才,更让贵州丰富的中医药资源从乡野走入学术殿堂,从经验上升为科学,实现了传统智慧的现代转化。这种对本土医药文化的坚守与创新,构成了贵州中医药大学最独特的精神气质。

翻开校史,一个个闪亮的名字跃然纸上。国医大师刘尚义教授,行医六十余载,将毕生心血倾注于中医临床与教育事业;著名中药学家王和鸣教授,长期致力于贵州民族药的研究开发,为地方药材资源利用作出突出贡献;还有无数默默耕耘在教学、科研、临床一线的教师们,他们用专业与热忱诠释着"大医精诚"的真谛。在教室、实验室、附属医院里,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传递着对中医药事业的热爱与敬畏。正是这些师者的坚守,让贵州中医药大学在六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保持着学术的纯粹与医者的仁心,培养出一批批扎根贵州、服务基层的优秀中医药人才。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回望,贵州中医药大学的六十年是与贵州发展同频共振的六十年。从最初为贵州培养急需的中医药人才,到如今在脱贫攻坚、健康贵州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从单一的中医教育,到形成医、理、工、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从服务地方,到参与国际传统医学交流合作——学校始终与贵州这片土地同呼吸、共命运。特别是在贵州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的今天,学校的中医药特色和优势更加凸显,在中药材种植、民族医药开发、健康养生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这种与地方发展血脉相连的关系,正是贵州中医药大学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六十年校庆,是纪念,更是出发。面对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时代机遇,贵州中医药大学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未来。在花溪大学城的新校区,现代化的教学楼、科研平台拔地而起;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的合作交流日益频繁;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创新不断深入。但无论怎样发展变化,那些最珍贵的传统始终未变——对中医药文化的自信与坚守,对医者仁心的传承与弘扬,对贵州这片土地的深情与责任。这些精神基因,已经深深融入每一位贵中医人的血脉之中。

甲子回眸,心潮澎湃。六十年的贵州中医药大学,恰如一株深深扎根于贵州喀斯特山地的草药,汲取着天地精华,散发着独特芬芳。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交融,坚守与创新并重;在这里,每一位师生都是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者,也是健康中国的建设者。当我们庆祝这所学校的六十华诞时,我们不仅是在回顾一段光辉历程,更是在见证一种文化力量的生生不息。愿贵州中医药大学在新的征程上,继续书写属于她的时代华章,让中医药这一中华文明的瑰宝,在黔中大地上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作为新大二我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未来的开创者。我们将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这所底蕴深厚的学府注入新的活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这代新生必将成长为中医药事业的中坚力量,让中医药这一中华文明的瑰宝,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站在甲子的新起点上,我们满怀憧憬,整装待发。


                                           学生组

王梦圆

人文与管理学院医疗保险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