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贵中医的故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天地 -> 我和贵中医的故事

守正创新六十载 岐黄薪火照征途

发布日期:2025-09-18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中医药的千年智慧,恰如这山野间的草木,既坚守着济世救人的初心,又在时代更迭中不断生长。贵州中医药大学六十载的办学历程,正是一部中医药文化守正创新的生动史诗。从初创时的筚路蓝缕到如今的桃李芬芳,从基础的课堂教学到现代化的科研平台,这所植根黔中大地的学府,始终以“厚德明志,笃学力行”为训,在杏林春满的画卷上续写着属于新时代的篇章。


厚德为壤:医者仁心的精神传承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句流淌在历史长河中的古训,道出了中医药人最本真的追求。六十年来,贵中医始终将“厚德”置于育人首位,让医者仁心的种子在每一位学子心中生根发芽。《大医精诚》中的“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告诫我们,医术之上更有医德。所谓“厚德”,不仅是典籍里的字句,更是一代代贵中医人用行动践行的誓言。

明代医家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写道:“医家五戒十要,当为终身奉行。”这种职业操守的传承,在贵中医的课堂内外无处不在。药用植物分析课上,老师教我们辨识道地药材:“贵州天麻的‘鹦哥嘴’,差一分形态就可能药效有别。”显微镜下的淀粉粒图谱旁,总贴着《本草品汇精要》“地产南北,性用不同”的批注。推拿课上,老师攥着我们的手练习“㨰法”:“给劳损的农民按腰,力道要像春阳融雪,透进去才管用。”他温热的掌心,比任何教具都懂“手法贵专”的深意。

中医学基础课上,病例分析总结合临床经验。老师指着《黔中本草》的批注说:“‘治人而非治病’,就是要看到药方背后活生生的人。”那些标注着患者职业、居所的病例本,比任何教材都更懂辨证施治的真谛。

从药园标本到诊室脉枕,贵中医人的“厚德”,就藏在这些课程的细节里,正如《大医精诚》所言,“见彼苦恼,若己有之”。贵中医人用“厚德”诠释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分量,让中医药的人文之光跨越山海,直抵人心。


笃学为基:格物致知的学术坚守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医药的传承,既要仰望星空般的坚守,更需脚踏实地地钻研。贵中医六十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持续深耕学术、探求真理的奋斗史。图书馆里,泛黄的《滇南本草》与崭新的《中药化学研究进展》在书架上隔空对话,见证着从整理民族医药文献到开展分子药理研究的跨越;实验室中,苗药复方的现代提取技术与古法炮制工艺并行不悖,诉说着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碰撞融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近年来,学校组建的民族医药研究团队,编纂《苗族医药发展史》《苗药资源学》等民族医药相关著作,让散落在民间的医药知识得以系统传承;创新团队研发的“复方一枝黄花喷雾剂干粉”,通过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临床疗效,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这种“笃学”精神,早已融入学校的血脉。正如《中庸》所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贵中医人用六十年的实践证明,只有沉下心来做学问,才能让中医药这棵老树发出新枝。


力行致远:守正创新的时代答卷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中医药的发展既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失其根本。贵中医的六十年,正是在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中不断前行。记得体验数字脉诊时,屏幕上跳动的脉象波形与老教授手指下的“浮、沉、迟、数”完美对应。传感器采集的脉压数据,经算法转化成《脉经》里描述的“如盘走珠”“如刀刮竹”,设备把“脉理精微”量化了,但最终还得回到“以脉测证”的根本。这种传统脉诊与现代传感技术的碰撞,正是学校“数字中医药”研究的缩影,让我看见古老医道在数据时代的新生,也是中医药现代化的无限可能。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学校积极推动中医药与西医药优势互补,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病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等活动,让苗医苗药、推拿艾灸等中医知识走进中小学课堂。这些实践恰如《周易》所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六十年来,贵中医既守护着“天人合一”“辨证施治”的核心理念,又积极拥抱现代教育、科研、医疗体系,让中医药这一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站在六十周年的时间节点回望,贵中医的故事,是无数中医药人薪火相传的缩影。从力行楼后年年盛开的金银花,到东垣楼实验室里彻夜不熄的灯光;从毕业典礼上师长“传承岐黄薪火”的嘱托,到校友们“服务基层医疗”的实践,这所学校用六十年的坚守告诉我们:中医药的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在理解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的甲子已经开启,当年轻的学子们再次捧起《本草纲目》,当民族医药的研究走向世界,贵中医必将继续以“厚德明志”为魂,以“笃学力行”为径,让杏林春满的画卷在新时代铺展得更加辽阔,让岐黄之术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生命征途。


学生组

罗灿灿

基础医学院2023级卫生检验与检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