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贵州中医药大学的校门前,回望第一次踏入这里时,恍若翻开一本厚重的典籍,每一页都浸润着药香和智慧。香樟树中浓荫漫过着的“厚德明志 笃学力行”校训石碑永远深刻我的血脉。那是2024年的初秋,我拖着行李箱穿过人群,看见学长学姐们穿着印有校徽的白大褂,步履轻快地走向实验楼。彼时的我还不知道,这座承载着六十年岐黄薪火的校园,会在短短一年里,成为我青春里最温热的注脚。
初见杏坛春正好,从此中医入心房
报到那天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迎新点的导员递来一张带有我专属学号的校卡,说“别小看这张卡,它将伴随你的整个大学时光。”指尖不经意地触摸到卡上凸起的文字,似命运相吸般抬头望去,虬曲的枝干伸向蓝天,绿叶间漏下的阳光落在“贵州中医药大学”几个鎏金大字上,恍惚间有股暖流在心中流过。像极了中医药传承的滋味——历经岁月沉淀,才得沁心滋养。去往宿舍的路途中,听着负责引导我的学姐说着“岐黄”“杏林”等一个个古朴的词汇。看着我疑惑的目光,学姐细心为我讲解道:“‘杏林’二字源自《杏林春燕图》,藏着的是医者的仁心与传承。”那一刻,“岐黄之术”不再是陌生的词汇,而像一粒种子,悄悄落进心里。
晚风拂过,穿梭于日渐熟悉的校园,我突然想了解属于它背后的故事——1965年以单一的校舍起步,老师们在简陋的教室里授课;改革开放后,学校从单一的中医学专业发展到涵盖医、药、护、养的一所以中医药为主体、苗医药为特色的高等学府;新世纪以来,民族医药研究院的成立,让苗药、侗药等贵州特色医药有了更广阔的舞台……看着手机中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在屏幕上加载,从黑白到彩色,从低矮的平房到现代化的实验楼,六十年的光阴在光影里浓缩。当看到学校培养了大批扎根基层的中医药人才,科研成果丰硕,为贵州医疗卫生事业和中医药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时,我忽然明白,那些挂在教学楼走廊里的老校徽、陈列在校史馆里的旧药碾,不是静止的展品,而是一代代贵中医人用脚步丈量出来的精神轨迹。
药田风暖催苗长,青春暗度草木香
贵中医的四季,是被草药香气浸润的。春天,是草木们苏醒的季节。沉睡了一冬的药草们,在温润的春风中渐渐睁开了眼。蒲公英率先探出了嫩绿的脑袋,叶片细长而舒展,带着一种冲破寒冬的倔强。紫花地丁也不甘示弱,淡紫色的小花星星点点地绽放,宛如夜空中闪烁的星辰。此时漫步园中,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草香,那是生命复苏的气息,仿佛在诉说着新一年贵中医学子们的希望与憧憬;夏天,草木们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薄荷长得郁郁葱葱,宽大的叶子散发着清凉的香气,让人一闻便觉神清气爽。藿香的花穗高高挺立,吸引着蜜蜂和蝴蝶在其间忙碌地穿梭。此时的贵中医,是一片生机勃勃的绿色海洋。学长学姐们在酷热的夏日里,来到园子里采摘药草,亲手为我们制作解暑的茶饮。活动之余那散发着草药清香的饮品,不仅驱散了暑气,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中药的神奇魅力。这是独属于贵中医的夏日实践,让我们在课程与活动中积累着岐黄传承的经验;秋天,是草木们色彩斑斓的季节。秋风掠过,簌簌飘落的桂花瓣形成金色花雨,为地面铺就锦毯,摇曳姿态似在枝头轻舞,宛如一幅绚丽的画卷。银杏的叶子渐渐变成了金黄色,微风拂过,如同一只只金色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而枸杞树上则挂满了红彤彤的果实,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玛瑙。制作中药香囊、秋日草药诗词会也接踵而至,这是弘扬草药文化的特定时段;冬天,草木们在寒风中归于宁静。进入它们的“休眠仓”,输上营养液,为明年的摇枝绽放休养生息。而我们也在温暖的教室里,回顾着一年来的所学所悟,总结经验,以优异的成绩迎来检验学业成果的期末考,为这一学年画上圆满的答卷。
宿舍楼梯里,贴着各种药汤的配置方式与功效讲解,每次的上下楼都是知识更新与巩固。每个学期礼堂都有“岐黄讲堂”和中医药讲座,讲座上收获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在跨学科合作、人文关怀、职业激励等方面得到提升,终将成为每个贵中医学子青春路上最珍贵的行囊,伴我们在中医药的传承之路上步履不停。在文艺活动中也少不了中医药的身影,影子剧、舞台剧、侗族药歌等。当你的目光跟随着台上同学的指引,在不经意间,那些枯燥无味的文言文典故和繁琐复杂的药材性味功效,以比课本更简易的方式进入你的脑海里。
白褂随身知任重,寸心扎根岁月深
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它的分量。我的第一节实验课,是在东垣楼里的解剖实验室上的。解剖学实验室的门推开时,消毒水的气息混着福尔马林的味道扑面而来。第一次走进这个亮着冷白光的空间,不锈钢解剖台反射着肃穆的光,四周都是人体的标本陈列,我的脚步不由得放轻了几分,手指紧抓身上的白大褂。老师站在门口,目光扫过我们略显紧张的脸庞时,忽然放缓了语气:“今天的课,我们先学‘敬畏’二字。”随即让所有的同学集中在宣言处,看着墙上的《医学生誓言》,当老师领读的声音响起,教室里的青涩与紧张渐渐被一种庄严取代。“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读到这句时,我下意识看向解剖台上的标本,忽然懂了老师说的“敬畏”——我们手中的知识,本就是生命的馈赠与托付。身旁的同学声音有些发颤,却字字清晰;前排的同学悄悄挺直了背脊,白大褂的衣角在微风中轻动。誓言的最后一句落下时,实验室里静了几秒,随后全体同学向大体老师们深深鞠了一躬。老师看着我们泛红的眼眶,轻声说:“这些无声的‘老师’用生命教会我们敬畏,而誓言会教会我们坚守。记住此刻的心情,这比任何解剖知识点都重要。” 那天的实验报告,我写得格外沉重,仿佛每一个字都在加深我心中的信仰。
在今年的毕业典礼上,我听着校长对每位将要毕业的贵中医学子勉励祝福、学长学姐们慷慨激昂的发言,看着礼堂外的“校友墙”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本届的优秀毕业生。有的成绩优异,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即将进入更高一层的医学知识领域耕耘;有的扎根于苗医药项目研究,立志将贵州苗药推向更大的舞台……每次路过,我都会停下脚步看看那些名字。老师说,这些学长学姐们就像蒲公英的种子,带着贵中医的精神,在祖国的大地上生根发芽。而我们,正在成为新的种子。
薪火绵延岐黄志,清风载梦赴前路
今年是我校60周年华诞,六十载风雨兼程,贵中医将“厚德明志 笃学力行”的校训注入每一位学子的血脉。傍晚的操场,总能看见练习八段锦的师生。跑道旁,剑光的挥影与太极的音乐交相辉映,是贵中医的一道独特风景线。铃声响起,校园巴士与白色大褂的相映生辉,构成一幅流动的画。道路旁的实验楼里,灯火通明,那是同学们在做彻夜实验;图书馆内有的同学直至关门的最后一刻才离开,馆外的同学借着灯光诵读医书……这就是我的母校,六十年的岁月让她厚重,而年轻的我们,正在为她续写新的篇章。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已在贵州中医药大学这片杏林沃土上成长了一年。在新一学年里,我立志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将自己的专业与苗医药结合研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更多文化活动,增强自身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想把这一年里感受到的温暖与力量,传递给更多人。我知道,六十年只是一个起点,就像校园里的那些草木,根深才能叶茂。而我们,终将成为新的根系,传承贵中医的精神,让岐黄之术在新时代绽放光华。
杏林逐梦,我们正青春;岐黄赓续,未来皆可期。愿与贵中医共赴下一个甲子的辉煌!
学生组
刘宇涵
基础医学院卫生检验与检疫2024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