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踏进校园时,八月的炎热未散,阳光穿过校园的枝叶,校园大道正热闹。作为23级新生,我拖着行李箱站在"贵州中医药大学"的牌坊下,鼻尖先于眼睛捕捉到了这里的灵魂——是艾草混着薄荷的清苦,是银杏果微微的涩香,还有泥土翻耕后带着潮气的甜,它们在风里缠成线,牵着我走进这片藏在黔中山水间的杏林。
药香漫过的晨与昏
新校区的药用植物园是天然的活教材,也是我们课后最常去的地方。从东门进去,首先撞见的是紫绿相间的叶子在风里掀着浪,凑近了闻,一股辛香能呛得人打喷嚏。而更动人的是旁边的老照片:1960年,穿着蓝布衫的师生们蹲在菜地里移栽紫苏,泥点子溅在裤腿上,手里的秧苗却扶得笔直。
往里走是百草园,麦冬的蓝果、连翘的金串、金银花的白瓣在阳光下争着亮。最妙的是小路设计,蜿蜒着绕开每株药材,像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带着温柔的敬畏。有次清晨路过,看见几位戴草帽的园丁在除草,他们的动作轻得像抚摸,"这些药草认生,"一位奶奶笑着说,"当年建校时,老师们从雷公山背苗药回来,也是这样天天守着,怕被鸟啄了,被虫咬了。"
傍晚的校园是另一番模样。夕阳把树干照成琥珀色,树皮上的裂纹像老人手上的青筋,却透着倔强的生机。我们常坐在树下背书,风穿过叶片的声音像翻书,偶尔有成熟的杜仲果掉下来,砸在《中药学》课本上,留下淡淡的药痕。有天发现树干上钉着块小木牌,写着"2005年栽,2023年始采皮",数字间的十八年,藏着多少个浇水施肥的晨昏。
老校区的银杏道是网红打卡点,但比照片更动人的是实景。十月末,金黄的叶子把整条路铺成锦缎,踩上去沙沙作响。树旁的石桌被岁月磨得发亮,据说建校初期,老师们就在这里备课,落叶落在教案上,就着月光继续写。现在常有同学坐在石凳上直播,镜头里,新校区的玻璃幕墙和老校区的灰瓦飞檐在银杏叶的间隙里交替闪现,像一场跨越六十年的对视。
建筑里的山水诗意
新校区的实训楼的设计藏着巧思。外墙是浅灰色的,远远望去像黔北的青石山,并且“贵中医”三个大字藏在这建筑外墙中。走进大厅,迎面是属于我们贵中医的特色。
而老校区的图书馆也是别有一番韵味。玻璃穹顶下种着棵老树,树干斜斜地伸向二楼的书架,仿佛从书里长出来的。雨天时,雨滴敲在玻璃上,和翻书声、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混在一起,让人想起校训里的"践履求真"。二楼靠窗的位置能看见新校区的湖,湖名叫"洗药池",据说设计灵感来自老校区那口建校时挖的井,现在池边种着芦苇,风过时,白絮飘得像当年晾晒的药绒。
苗族医药博物馆的外观更是不用说,不论是老校区还是新校区,气质皆不输其他外面的博物馆。馆前的广场铺着青石板,上面刻着《黄帝内经》的条文,我们常光着脚在上面走,说能"接地气"。有次雨后,石板上的字迹被水洇得格外清晰,恍惚间觉得那些古老的文字正顺着水流,渗进脚下的土地里。
宿舍区的小花园是宝藏角落。几棵老桂树是从老校区移栽来的,树干上还缠着保护带,标牌写着"树龄50年"。九月花开时,甜香能飘满整栋楼,我们把落瓣收在玻璃瓶里,和从药用植物园采的薄荷一起泡茶水。花园中心有口老井,现在盖着玻璃罩,里面养着睡莲,井沿的青苔里嵌着"1972"的刻字,据说当年学生们就是用这口井的水熬药、洗衣,井绳磨出的深痕里,全是光阴的味道。
四季流转的本草情书
春天的校园是本鲜活的《本草纲目》。樱花开过,紫菀就跟着冒头,田埂边的蒲公英举着白伞,连路边的杂草都可能是味药材——有次在操场边发现丛马齿苋,学中药的学姐说这是"长命菜",当年物资匮乏时,老师们就带着学生挖来当菜吃,既充饥又入药。教学楼后的坡地种着大片桔梗,蓝紫色的花像挂在枝头的小铃铛,风吹过时,仿佛在唱着古老的药谣。
夏天的风总带着水汽和药香。水池里的荷花刚谢,池边的菖蒲就抽出了绿剑,傍晚常有老师带着孩子在池边散步,惊起的蜻蜓翅膀上,还沾着薄荷的碎叶。实验室后的阴凉处种着各种水果树,有枇杷、杨梅、杏仁儿......时常还能看到淘气的孩子摘树上的果子吃呢。
秋天的校园是金色的盛宴。除了银杏道,药圃里的牛膝、黄芪也到了采收季,园丁们戴着草帽挖药,泥土翻起来的气息里,混着成熟药材的醇厚。我们会去帮忙,戴着手套抖掉天麻上的泥,看着它们白白胖胖的样子,突然懂了《神农本草经》里"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的描述。图书馆前的柿子树结满了橙红的果,据说这棵树是1990年毕业生捐种的,现在每年结果,都会分给新生尝,说要"把甜头传下去"。
冬天的校园藏着坚韧的生机。即使叶子落尽了,光秃秃的枝干却更显挺拔,像坚守岗位的老中医;腊梅开在实验楼的墙角,冷香清冽,和药房里当归的暖香形成奇妙的呼应。有次雪后去老校区,看见那棵百年银杏的枝桠上堆着雪,像披了件白大褂,树下的石桌上,有人用树枝写了"冬藏"两个字,旁边还画了株小小的人参,透着对春天的期盼。
作为23级的学生,我或许没能见证校园六十年的变迁,但脚下的每块青石板,眼前的每株药草,都在诉说着光阴的故事。它们记得建校时种下的第一棵树,记得实验室亮起的第一盏灯,记得一代代学子在这里晨读、实验、成长的模样。
现在每次饭后漫步在校园,我都会拍下当天的风景,存在手机相册里。从初春紫苏的嫩芽,到深秋银杏的黄叶,这些照片像一封封寄给未来的信,信里写着:这片土地上,药香会一直飘下去,像曾经老校区黔山的风,南明河的水,滋养着岐黄的薪火,也照亮着我们这些后来者的路。
夕阳西下时,我坐在寝室门口,看远处实训楼的灯光渐次亮起,听着南食堂下篮球场传来阵阵欢笑声,吹着惬意的晚风。风里又传来那熟悉的药香,清苦里带着甘甜,就像中医药的传承,看似朴素,却藏着生生不息的力量。
学生组
刘雨铮
体育健康学院2023级休闲体育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