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六十华诞的公告如清风吹拂水面,在我心中漾开层层回忆的涟漪——这七年,我恰如一片树叶,从枝头萌发到被风吹向更远的地方,既沐浴着学校升格更名的光辉,亦以赤诚之心行走在乡野之间,将母校的教诲化为脚下的泥土与汗水。
初识相遇,我踏进校园时,校园还冠着"贵阳中医学院"之名。记得那时,我怀着对古老岐黄之术的朦胧向往,如同探索者初入繁茂森林,既新奇又怀着敬畏。校园里弥漫着淡淡的药草香气,那是实验室里新采集的标本散发的气息;图书馆中书架整齐排列,安放着层层叠叠的智慧典籍。我亦亲历了学校更名为"贵州中医药大学"那庄严时刻:当覆盖着新校牌的红绸被郑重揭下,那焕然一新的名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昭示着一个崭新而辽阔的未来。那一刻,我抬头仰望着新校牌,如同看见自己生命也正被赋予了崭新的航向,只待启程。
随后岁月里,我逐渐熟悉认同于学校厚重而温暖的怀抱。浸润于"厚德明志,笃学力行"的校训之中,我努力汲取着知识的甘泉。母校的土壤滋养了我:我不仅获得了省级优秀毕业生的荣光,更数次捧回一等奖学金,这是母校对勤勉者无声却郑重的肯定。更让我铭记的是,在党组织的培养下,我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共党员。当我举起右拳,面对党旗庄严宣誓的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这句话的分量。虽然不是医学专业学生,但是在学校老师的言传身教中明白了医者仁心应如月光普照苍生。
参加工作知道有机会成为驻村干部,主动向单位领导申请,真正成为黔东南州丹寨县的一名驻村干部。我踏上那条蜿蜒入村的土路,把行囊放进简陋的住所,从此与山野气息、泥土芬芳为伴。作为党员,我时刻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在乡村振兴一线,我将所学化为实在的行动。
驻村的日子,我把母校教给我的点点滴滴都化作了实际行动。记得刚到村里时,看到村民们红白喜事都在露天操办,风吹雨淋不说,食品安全更是隐患。为了引导群众倡导勤俭节约文明新风尚,养成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我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走访,用在学校学到的项目管理知识,向单位争取资金将村里老学校改造成合约食堂。从设计图纸到监督施工,从制定管理制度到培训工作人员,每一个环节都倾注着心血。现在,这里不仅是办酒席的场所,更成了村民议事、培训的重要场地。
村里的公共卫生一直是个难题。大寨村公厕是传统旱厕,设施陈旧,卫生条件较差,长期困扰村民日常生活。我运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所学,结合中医药"治未病"的理念,积极向相关部门申请资金,坚持“实用、便民、可持续”原则,精心制定改建方案,采用公共卫生厕所标准,设立独立男女卫生间,增设独立冲水蹲位各 6个、小便池3个,惠及300余户村民。还记得施工时,有位老大爷说:"书记,你们读书人懂得多,这厕所修好了上厕所心情都好了。"朴实的话语让我想起母校老师常说的"大医精诚",原来改善民生就是最好的医者仁心。
最让我自豪的是带领村集体合作社发展特色产业。我们利用当地气候特点,推广小叶芥菜种植。从选种到销售,我把自己在校园里学到的质量管理知识都用上了。今年大寨村预计种植芥菜150亩以上,每亩产量3000斤以上,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20万余元,带动群众务工增收5万元以上。
六十载风雨兼程,母校以博大胸怀点燃了万千学子心中之火。今日回望,我仿佛看见自己曾捧着优秀毕业生证书站在校门前留影的照片——照片上,年轻的眼眸里映着校徽的光芒,胸前佩戴着闪亮的党徽,那光芒早已悄然延伸,最终落在了脚下这片需要我的土地上。
薪火相传,永志不忘;当为苍生,守此心火。在这片热土上,我将继续用母校赋予我的知识和信念,一笔一画书写新时代的乡村振兴答卷。
贾俊、校友组、贵州省丹寨公路管理段、丹寨县南皋乡大寨村驻村干部(2022、人文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联系电话18212190708